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二 )


在学习初阶段,师生们不会于为了一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练习,而是研究出更多元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总能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方法进行学习 。
这样的教育理念,避免了学生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单一的重复操练,因为越是单一的方式越容易让有个体差异的孩子陷入没有“天分”、缺乏“慧根”、没有“兴趣”的陷阱中,而中途放弃了某一项科目与课程,使学生不能自然养成最终的学习乐趣,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芬兰的老师甚至是不给学生判作业的,学生的作业都是孩子自己对答案,并修改,他们认为判作业只是一些简单的基础工作,无需在这方面耗费老师们太多的精力 。
老师会把更多的时间在用在教案的准备和课程的设计上,因为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如何用更多元的方法引导孩子爱上学习,探索知识 。
芬兰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己规划教学进度和方式,而且还不用参与任何形式的考核与测评 。而在学生之间也没有评比和排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学习的热爱,只是单纯源于对知识的渴望 。
用一句话来形容芬兰的中小学教育,“他们更像是教育界的创业者 。”而我们通常遇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更像是“汽车加工厂” 。
我们普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们的古圣先贤一直告诫我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真的可以当做兴趣和爱好吗?孩子真的可以有这样的内驱力吗?
这是芬兰几十年教育改革的成果,他们国家中学生的测评结果就是他们改革成功的最好证明 。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芬兰的基础教育体系还不止这些,还包括整个国家给予教师们足够的支持和最大的尊重;大量的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让他们国家的学校,大到首都市中心的学校,小到偏远乡村的十几人制的迷你校园,无论百思特网从师资配置、师生福利还是硬件设施上都相差无几;特殊教育群体和普通教育群体的合并;对残障孩子的人文关怀和设施配套的完善,举全国之力把孩子的教育提到一个全民重视的高度 。
启动每位孩子那颗学习的因子,让学习能力不同者都能获得不同的关注,不会对任何一个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贴上负面标签,这是芬兰教育一直坚定奉行的基本原则 。
反观我们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则更像是精英教育,而不是素质教育 。
部分家长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加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只能算是精英教育 。黄磊的女儿多多在《圆梦巨人》的首映礼上,与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全程幽默互动,能力这样优秀的背后,除了多多自身的努力外,难道没有黄磊人脉资源加持吗?
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能有几个可以有多多这样的能力和机会?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报考美国的常春藤名校的诸多条件中,除了要求学生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外,还要求学生有一个到两项出类拔萃的特长或运动项目 。一个孩子无论是特长还是运动项目上要想做到出类拔萃,除了在时间上的持续投入,还需要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相匹配,这于普通家庭而言,无疑又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
精英式教育,在我们普通家庭无法均衡的享受社会资源的前提下,更像百思特网是一场阶层固化的战争 。


芬兰的教育改革成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最好的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题海战术下的应试教育,而是运用智慧开启每一个孩子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启发每个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完成每个孩子内心追求卓越的本能愿望 。

赫尔辛基市府教育局的比雅说:“每一个孩子,一定有性格与能力上可取之处,如果数学不好、理化不行,不代表必然没有其他学习优点 。如果音乐不强、美术不行,那他可能擅长运动 。”
我惊讶地想到,从小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用来安慰别人也安慰自己的话,譬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教无类”、“适才适所”,竟在偏远极地的芬兰,这几十年来,不断地被落实 。
且他们一再强调,教育就是应该帮助孩子们找出自己优势,而不是要他们全部往一个模子里去套,套不好的就被迫放弃,就被视为“落后” 。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素质教育,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先从自我做起芬兰的教育理念,扎根于整个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建设投入和师资支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既无法改变我们社会的评价体系,也无法改变学校的教育模式,我们又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