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传说( 四 )


在福建七夕节时姑娘们还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在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感情的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 。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感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向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有诗为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 。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的传说 三: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之后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之后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持续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齐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此刻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此刻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