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五 )


布莱尔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像一封长信,收信人就是他所热爱的国家 。读到这句话,我有所触动 。这也说明为什么读本书的时候,一方面会注意到他的滔滔雄辩,那是我们熟悉的议院里辩论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意识到书的行文与他在媒体前的演讲大不一样,更像对着贴心人展开自我,较少表演成分 。作者在与收信人侃侃而谈的同时,也在与自己对话,也在分析解剖自己,其中不乏真诚的自我批评 。简言之,他在“大声思考” 。
作者几乎无话不谈,绝不回避敏感话题,而且不用外交辞令 。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1994年突然去世,在戈登?布朗和布莱尔这对搭档之间,谁来出任新的工党领袖?两人都有意问鼎,甚至闹得有点不快,很多细节十分有趣 。结局我们都知道,两人最终还能充分合作 。这在一国政治中最为重要,涉及英国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所说的“行为的传统”(tradition of behavior),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了解 。在作者执政后期,他与布朗的关系又非常微妙 。书中很多地方写到人与人之间感情与思想的交流,这些文字演变为性格描写,精妙之处不少 。工党创始人之一韦布夫人(Beatrice Webb)有着惊人的观察人物性格的能力,这是政治家的直觉,也是一种文学的才能 。
最近这些年来,译林出版了大量好书,比如“人文与社会译丛”,它们在慢慢地改变中国读者,这种变化的意义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英国20世纪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的绝大部分著作(如《自由论》、《现实感》等)都是由译林社引进中国的,它们在学界产生了可观的影响 。这些著作中有一本是伯林的传记,里面说到,1997年(即布莱尔先生当选那一年)10月23日,新任首相给正处于生命最后一程的伯林写信,讨论欧洲左翼党派的前途 。伯林一度怀疑左翼党派是否还有前途 。布莱尔先生不以为然,因为他并不能认同伯林主张的消极自由 。他在信上说,难道不正是西方社会中“消极自由的局限性”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寻找某种高于“放任自流”的社会模式吗?他指出,毫无疑问,“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也有其合理性,“不管它在苏联模式下产生了什么样的破坏作用” 。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加显示了不加监管的市场的危险性 。但是完全从传统的左的或右的语言来形容这次风暴恐怕都失之偏颇 。
布莱尔先生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党一派,人们不会忘记他对工党的改造 。这使我想起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 。有人评价伯克说,他是一位超越了人们熟悉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家、作家,最不适合于我们有限的政治词汇里那些简单化的类目,即从那些老一套的标签“自由”和“保守”、“左”和“右”衍生出来的毫无想象力的翻新花样 。伯克对中国读者也有启发 。他不迷信抽象的理性和书本教条,申述了因地制宜、应权通变的必要 。伯克反对抽象的自由,也反对抽象的权利 。他认识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权利与自由,它们嵌陷于具体的文化历史之中,根据该文化、该社会的具体特点形成无限的多样性,享有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伯克向法国人推荐英国不成文法的基本精神时强调,他们必须重视国情,不能照搬英国政治模式或冒险从事社会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