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茨|霍洛维兹( 二 )


霍洛维茨取得爆炸性的影响并不完全由于超技 。他建立起一种全新的风格 , 既是人们先前未曾领略的 , 又强大到让那些大钢琴家也听得晕头转向 。这方面 , 鲁宾斯坦坐在听众席中 , 心中或许还更有一些丰富的滋味 。因为鲁宾斯坦本人 , 也正是一位带来新风格的钢琴家 。他的演奏秉承了旧式浪漫派风格的华丽与大气 , 却又体现出“现代性”的端正 , 没有那种强烈的速度变化 。目前有人认为 , 鲁宾斯坦从过分缠绵的演奏风格中拯救了肖邦 。这其实是不对的 , 当时的肖邦演绎没有沦入悲惨的境地 。但他所带来的新风格 , 确实是在肖邦音乐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因此 , 鲁宾斯坦的肖邦早早成为现象级演奏 。忽然间 , 他面对霍洛维茨的肖邦 , 很多东西甘苦自知 。
霍洛维茨|霍洛维兹
图:摄图网
如果说鲁宾斯坦听了那位女性朋友的话 , 颇有内心中箭的感受 , 至少我是不会怀疑 。短短数年之后 , 他与霍洛维茨的肖邦又将开始在美国争锋 。当时 , 美国听众对肖邦的热爱已到了有点奇特的地步 。而在日后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 鲁宾斯坦与霍洛维茨的演奏 , 将很大地决定那里的乐迷对肖邦音乐的认识 。所以 , 我们不能不说毒蘑菇是可怕的阴影吧 。毕竟再有几分差池 , 这一切都可能不复存在 。还不用说 , 鲁宾斯坦回忆中的音乐会 , 也仅仅是霍洛维茨欧洲征程中的一站 。当然这是重要的战役 。对一位演奏家来说 , 要拓展自己的事业 , 几乎没有什么比征服一座国际音乐重镇更快捷了 。
巴黎、伦敦、维也纳、柏林和纽约 , 都是必争之地 。霍洛维茨在柏林的演出非常富有传奇性 。多年后 , 阿劳在他的《谈艺录》中仍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自己第一次听他演奏的情景 。当时霍洛维茨弹了肖邦全部的叙事曲和《葬礼奏鸣曲》 , 李斯特的奏鸣曲 , 还有贝多芬的《32段变奏曲》 。“他的手臂如此僵硬 , 居然还能弹出这般效果来 , 真把我惊呆了 。”《葬礼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给阿劳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 , 而贝多芬的演奏 , 他也十分喜欢 。阿劳向来以演奏贝多芬见长 , 霍洛维茨则不然 , 他承认自己内心与贝多芬并不亲近 。可阿劳还是认为 , 他那次的贝多芬变奏曲“弹得很好……是我听到过的最像火山爆发的演奏 。”
阿劳自幼是绝世神童 , 从智利到德国 , 钢琴家的母亲一直陪在他身边 , 也颇懂音乐 。据阿劳回忆 , 母亲从不欣赏其他人 , 可同他一起听了霍洛维茨之后 , 便对他说:“你还是回去练琴吧 , 他弹得比你好 。”说起来 , 阿劳年轻时本是个练琴狂 , 一天10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 。老一辈德奥学派的钢琴家里面 , 他始终是最能代表技巧全面、完美的两三人之一 。即便如此 , 他还是为霍洛维茨演奏中种种匪夷所思的东西惊奇 。霍洛维茨的演奏艺术 , 确实可以被称为难解之谜 。他所弹出的音色、力量、清晰和速度 , 很多情况下都堪称钢琴演奏的“奇观” 。而对同样身为职业演奏家的人来说 , 霍洛维茨怎样弹出这效果也是一个谜 。
阿劳所说的“僵硬”只是一方面 , 不少钢琴家都会指出他的演奏方式如何“有悖常理” 。以至于一位后辈同行 , 对霍氏顶礼膜拜的苏联超技名家贝尔曼都认为 , 霍洛维茨已经走出俄国学派的范围 , 成为完全的“霍洛维茨派” 。最典型的一点 , 就是钢琴家的手指 。霍洛维茨的手指总是平平地触键 , 不怎么抬高 , 不怎么弯曲 , 却顺滑无碍地推出排山倒海之音量 。不可思议 , 真要看过录像之后 , 才完全相信他是这样弹 。阿劳一方面有超技大师的身手 , 另一方面又完全深入德奥一派的精髓 , 同霍洛维茨可说并非是一路人 。然而 , 面对这般前所未见的演奏 , 阿劳坐在台下 , 恐怕也不能不将其与自己的技艺相对照 。他母亲的反应也许还更能说明问题 。你了解神童家长越多 , 就越明白他们如何不愿意这么说了 。阿劳还是录音史上最重要的神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