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这诗词的全文是?( 四 )


——唐·杜牧《洛阳长句》桃花庵歌明: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
诗词配赏析+诗(词)人当时身份+当时社会背景+诗(词)中折射出的...
【标题】:月夜忆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载】:五律 【内容】:--------------------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
【赏析】:--------------------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
3、长:一直,老是 。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
【简析】: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
后返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