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古诗词原文

渔家傲·秋思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俺的《渔家傲.秋思》的诗词
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作品译文秋天到了 , 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 , 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
黄昏时 , 军中号角一吹 ,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
层峦叠嶂里 , 暮霭沉沉 , 山衔落日 , 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饮一杯浊酒 , 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 刻石燕然 , 不能早作归计 。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 天气寒冷 , 霜雪满地 。
夜深了 , 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 将军为操持军事 , 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 , 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 ,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
据史载 ,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 ,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 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 , 深为西夏所惮服 ,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
宋仁宗年间 , 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 , 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北宋政治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
渔家傲古诗词原文

欧阳修曾贬低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说:“穷塞主之词” 。
谁能...
范仲淹《渔家傲》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 , 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
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 揣度大意是说 , 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 , 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 , 是不好的 。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 , 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 , 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
”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 , 写得 “沉雄” , “有排荡之势” , “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
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 , 气概阔大” 。
笔者认为 ,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 , 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 , 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 , 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 , 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 , 在于抒情写景 , 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 , 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 , 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
燕然山 , 即今之杭爱山 。
后汉时 , 将军窦宪追击匈奴 , 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 , 已擦干思乡之泪 , 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 , 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
他尽忠职守 , 不建功勋于边陲 , 虽有时思乡心切 , 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如此耿耿丹心 , 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
秋来风景异 , 雁去无留意 , 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 , 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
为何思归 , 是厌弃边塞生活 , 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