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古诗词原文( 四 )


浊酒 , 本是乳白色的米酒 , 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
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 。
靖乱之 , 功未成 , 又何颜以上觐朝廷 , 下见百姓?“归无计” , 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 , 远方羌笛悠悠 , 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 , 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 , 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这10个字扣人心弦 , 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 , 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 , 而更热爱祖国 , 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 , 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 , 不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 , 是很不公平的 。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 , 倒是深得其旨趣 。
语文诗歌:《渔家傲》李清照
《渔家傲》李清照中 , “学诗谩有惊人句” , 是李清照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 , 奋力挣扎的苦闷 。
著一“谩”字 ,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 , 欲诉无门 , 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 , 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 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
李清照虽为女流 , 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 , 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
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诗词
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 。
秋日傍晚的边塞更加显得荒凉萧瑟 。
归雁成群结队地飞回南方 , 似乎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 。
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 , 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 。
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 , 有一座早闭的孤城 。
孤城中守边将士的生活怎样呢?心情沉重的将军 , 边喝着酒 , 边想着极辽远的家乡 , 可是敌人没有打败 , 哪能说到归去?在寒霜落地 , 笛声哀怨的夜晚 , 没有人能睡得着 。
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 , 发丝都白了 , 战士们因为久戍穷边 , 也不免流下伤时的眼泪 。
很明显 , 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 。
抑郁是由于不曾击破敌人为国立功 , 而不是消沉 , 所以它的风格沉郁悲壮 。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词意如剥蕉 , 层层深入 。
上片写景 , 开首一句便包含两层意思 , 塞下已自荒凉 , 秋来更见萧瑟 。
雁尚无留意 , 人留更出于不得已 , 这使首句的意思更加深一层 。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语 , 从听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 。
读者的感情也仿佛随边声的四起而颤动起来 , 至“千嶂里”两句 , 又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 ,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
下片抒情也是这样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
“家万里”归去已不易 , “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 。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
时间由薄暮转到深夜 。
词中人所见的是严霜在地 , 所听的是羌笛盈耳 。
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 , 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意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
其次 , 词的意境有典型性又有独创性 。
就“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两句说吧 。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 , 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 , 但气势的雄浑好像不及范词 。
如果就上片全部体会 , 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 。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 , 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 , 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 , 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 , 远远望去 , 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