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忠厚的古诗文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 , 拟托良媒益自伤 。
谁爱风流高格调 , 共怜时世俭梳妆 。
敢将十指夸针巧 , 不把双眉斗画长 。
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他人作嫁衣裳 。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 
但爱鲈鱼美 。
君看一叶舟 , 
出没风波里 。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 , 
归来泪满巾 。
遍身罗绮者 , 
不是养蚕人 。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 ,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 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 , 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 , 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 , 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 , 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 , 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听其相顾言 , 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 , 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形容老年人年事已高爱哭的诗词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杜甫在著名的《春望》中写道:“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其实 , 这满头稀疏的白发是诗人忧愁劳心所 致 。
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 , 然而却眼睁睁看着挚爱的国家一步步沉沦 , 这无疑是对他最沉痛、最残忍的打击 。
春来 , 祖国的大好河山依 旧 , 只是战乱之火却无情地蔓延 , 国破家亡 , 哀鸿遍野 , 连花鸟都让人触目惊心 。
更可怕的是音信不通 , 家里的亲人境况如何 , 不得而知 。
当时杜甫年仅46岁 , 本不应该有太多的白发 , 因为忧愁而生白发 , 因为忧虑而致白发脱落 , 以至越来越稀疏了 , 几乎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
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 通过 “搔”这一个动作 , 把内心的焦虑彷徨和痛苦之情 , 极其有力地表达出来 ,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白发苍苍 , 忧愁郁闷的老人形象 。
“尘满面 , 鬓如霜”苏轼在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 , 不过四十岁 , 却已经“尘满面 , 鬓如霜”了 。
“尘满面 , 鬓如霜” , 简单质朴的六个字 , 把作者饱经 风霜、仕途失意的坎坷人生概括出来 。
诗人陈师道也是如此 , 他在《除夜对酒赠少章》一诗中感慨道:“发短愁催白 , 颜衰酒借红 。
”说自己备受无情的现实之摧 残 , 以至头发脱落斑白 , 面容衰老只有依靠酒力才能显现红光 。
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不一定是实写 , “颜衰酒借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 。
诗人此时不过三十出 头 , 本不应该有白发衰颜 , 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愁之深、心之苦、生活之艰辛罢了 。
据记载 , 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 , 得到器重 。
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 史 , 但朝廷以陈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 。
曾巩去世后 , 陈师道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 , 但生活一直无着 , 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 , 以至孤苦伶仃 。
直至宋 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 , 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
在这样的人生遭际中 , 诗人怎不“发短愁催白 , 颜衰酒借红”呢 。
“卧迟灯灭后 , 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的《秋雨夜眠》一诗 , 诗人抓住秋雨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细致的描写 , 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安闲的老翁形象 。
“凉冷三秋夜”是老翁所 处的背景 , 他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 显得十分“安闲” 。
“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
“卧迟灯灭后 , 睡美雨声中”两句 , 写老翁就寝的 情景 , 也是“安闲”的一个具体体现 。
“卧迟”是老年人的特性 , 正因为睡得晚 , 他才能在秋雨声中“睡美” 。
灯灭之后 , 闻着窗外淅沥的秋雨声入眠 , 他的心中是 静美的 , 连梦都是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