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没说出的心里话

一辈子没说出的心里话
文章图片


1992年7月,于是之最后一次登上人艺舞台 。这是他主演的第374场《茶馆》 。
然而,演了几百场“王掌柜”,于是之这次却卡壳了——对不上台词,望着老搭档郑榕,叫不出“常四爷” 。
谢幕时,听着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于是之落泪了 。那天晚上,童道明陪他一起走出剧场 。站在院子里,于是之望着夜空轻轻叹息一声:“从前演戏觉得过瘾,现在觉得害怕 。”
于是之知道,自己告别舞台的时间,到了 。
一个话剧演员,说话却出现障碍,这对于一个把演戏当作毕生追求的人,打击之大,除了于是之本人,只有妻子李曼宜最为了解 。
李曼宜记得,于是之那时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不知什么时候想起什么事,或是看到过去的什么东西,如相片、文章,又或是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表情,都会让他不愉快,有时他会暗自生气,有时会伤心落泪,甚至失声痛哭” 。
李曼宜懂丈夫的情绪起伏,因为他自卑地认为自己“没用了” 。
正是在那段时间,夫妻俩谈到了将来谁先“走”的问题 。于是之说:“我要是先走,你会非常痛苦,可我相信你还能过得很好 。要是你先走了,那我可怎么过啊!”
李曼宜说,不如趁着两个人都在,把他们几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都记下来,将来剩下一个人时,看着它,也是个纪念 。
于是之同意了 。他说,他还要写写自己的那些“良师益友” 。随后,他在一张废纸背面拟了个“良师益友”的提纲,提纲的最后一段,写的是李曼宜 。
李曼宜既好奇又期待,丈夫究竟会怎样写她 。然而,她最终也没能等来那个答案 。
2013年1月,被阿尔茨海默病折磨多年的于是之去世 。6年后,《我和于是之这一生》出版,94岁的李曼宜在书里记录了夫妻二人在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记录了贯穿他们一生的爱和信任 。
1949年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不久,春寒犹厉,但空气中已有一股暖意 。
就是在这个春天,李曼宜考入刚刚从解放区进入北平城的“华北人民文工团” 。当她坐着团里唯一的交通工具——一辆小毛驴拉的胶轮大车,来团里报到时,看到在一众穿着灰粗布制服的团员中,有一个穿紫红色毛衣的年轻人,跑上跑下甚是显眼 。
“他这身打扮,不像‘老同志,可又俨然以团里主人的身份在接待我 。”李曼宜忍不住暗自思量 。
待大家都安排妥当,“紫红色毛衣”自我介绍说,他叫于是之 。“干钩于,是不是的是,之乎者也的之——是生活干事 。”
于是之只比李曼宜早入团一个月 。两个人熟悉后有次闲聊,发现他们其实在1944年就见过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