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碧玉的诗词( 五 )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 。
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 。
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 。
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 。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 。
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
本题共二首,是作者于天宝四载(744)致仕还乡时所作 。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八十五岁)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
《对床夜语》:"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
"【作者】: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
少以文词知名,武后证圣元年(695)进士及第 。
开元十一年(723)迁礼部侍郎,后为太子宾客,秘书监 。
天宝二年(743)冬,因病请还乡,获赐镜湖剡川一曲 。
次年正月起行,玄宗亲赐诗,太子以下百官赋诗饯行 。
归后不久即病逝,年八十六,后赠礼部尚书 。
他是"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中仕途最得意者,其他三人都官小职卑,位沉下僚 。
但他并非功名...
关于白帝城的诗句 前苦寒行二首】杜甫 汉时长安雪一丈,牛马毛寒缩如猬 。
楚江巫峡冰入怀, 虎豹哀号又堪记 。
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绤 。
玄冥祝融气或交,手持白羽未敢释 。
去年白帝雪在山,今年白帝雪在地 。
冻埋蛟龙南浦缩, 寒刮肌肤北风利 。
楚人四时皆麻衣,楚天万里无晶辉 。
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安所归 。
【相和歌辞·后苦寒行二首】杜甫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已来无尺雪 。
蛮夷长老怨苦寒, 昆仑天关冻应折 。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补地裂 。
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 。
天兵断斩青海戎, 杀气南行动坤轴,不尔苦寒何太酷 。
巴东之峡生凌凘, 彼苍回轩人得知 。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赏析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陌上动乡情 。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
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