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四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 。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 。)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 。这样写非常形象 。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
《太和正音谱》说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而这首怀古小令却体现了他的另一番面目 。
7《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这座见证了众多历史沧桑的名山,历史遗迹甚多,作者登临此山,放眼四顾,感慨丛生,从哪里着笔呢?只有阿房宫最能引领作者、读者的思绪 。可惜的是,它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当年的豪华奢侈都不复存在 。呈现在作者面前的只有“萧疏”的“荒草”,“弯曲萦回”的“河水” 。这正好触动了作者感时伤怀的情绪,体验到历史更迭的无情和必然 。朝代更替的“遗恨”,就如眼前烟锁迷离的树林,哪里还找得到“列国”中“周、齐、秦、汉、楚”的影子哟!在历史的长河中,隋、唐在这里的兴衰,也同样被无情的冲淡了 。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还不“都变做了土”!正如张养浩在同调《北邙山怀古》中所写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都做了“北邙山下尘” 。
这是多么悲凉沉郁的咏叹啊!读这支小曲,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令我折服,雄浑苍莽的博大胸怀令我感佩 。全曲没有艰深的文字,也没有令人生畏的晦涩典故,更没有华词丽句 。就是这些质朴重拙的文字,却吟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明白如话,却成了发人深思的警句 。
真是名家笔下无俗字啊!今天的为诗者,当学古人这种在质朴中求大巧,在浅显中求深刻的为文工夫 。如果能够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做到“下笔必开新面目”了 。
初三语文诗歌赏析 1.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 。
“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
“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预示着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 。
等待是充满渴望的,又是苦恼无奈的,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
2. 肠断白苹洲 。
——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
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 。
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运用互文,情调悲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重内轻外,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
5. 亲射虎,看孙郎 。
——运用典故,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 。
6.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重用自己 。
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抗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
8.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此句运用比喻,巧妙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把愁搬上了船,是愁有了重量,不但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极为为自然妥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