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有关的古诗

一、关于佛的古诗《菩提偈》:
1、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2、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3、其三
菩提本无(非)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
二、诗文释义:
1、其一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
2、其二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其三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4、其四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和佛有关的古诗

扩展资料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 。共有四首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 。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 。
创作背景编辑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
”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偈



求与佛教意境的诗词 禅诗四首元·释英《绝句》五月梅花落,二月桃花红 。
荣枯元有数,不必怨东风 。
宋·慧开《春有百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唐·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和佛有关的古诗

关于佛教的诗词 1、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2、唐·惠能《菩提谒》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3、唐·吕岩《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4、唐·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
夜半来,天明去 。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
5、宋·道潜《口占绝句》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
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
扩展资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佛,意思是“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