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知名编剧集聚一堂探讨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2月10日消息(采访人员田春宇)“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12月10日上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的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研讨会在三亚举办,顺应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高速发展潮流,以产业数字化为背景,考察网络文学和影视之间的深度融合,搭建网络影视剧的评价体系。
当天,活动对话审片专家、文艺评论家、文学改编影视剧理论专家、编剧等行业专家,以对谈促交流,共同探究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的价值和规律,将结集成为《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白皮书,作为网络视听研究的意向有益尝试,共同助力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12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研讨会,图为研讨会现场。采访人员李昊摄
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
IP影视化作品已占热播网剧半壁江山
在研讨会伊始,中国网络试听协会副秘书长周结简要概括了网络文学IP改编成影视化的发展现状。
他介绍,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化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根据《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0.8亿,其中国内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占近一半的互联网用户人数。
以2018年至2019年度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芒果TV、搜狐等六大网络视频平台月度播放量和热度最高的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发现在309个热播连续剧中,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共有60余个,占比约为21%,而在热度最高的一百个连续剧中,网络文学改编占比高达42%。
由此可见,由网络文学IP改编成影视化的作品与日俱增,制作上越来越精良,不仅占据了热播网剧的半壁江山,而且成为向海外输出网络视听作品的重要组成。“开启更多讨论方式和研究手段,进行网络文学IP影视化相关探讨,提高高质量影视作品诞生,形成健康的、良性的网络文学影视化生态环境非常有必要。”周结说。
12月10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发起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研讨会,图为研讨会现场。采访人员李昊摄
粉丝经济使网络文学具备更有效IP价值
行业正尝试建立以社会价值艺术品质为主的指标体系
中国电影编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影协编剧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孟中分析了网络文学的特点后,就着周结的观点提出了粉丝经济对网络文学改编的影响。
孟中认为,今天的IP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理解。网络文学发展重构了人们对文学生产方式的认知,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的原生文化产品能够成为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源头,即粉丝经济使网络文学具备了更有效的IP价值。粉丝经济是网络文学改编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消费基石。同样的,粉丝经济也成为网络文学改编的“原罪”。在经典文学改编理论里没有粉丝经济的概念,但网络文学改编在对粉丝的关照或者顾及,成为网络文学改编很大的助力,但也是绊脚石。
【多名知名编剧集聚一堂探讨网络文学IP影视化改编】影视剧即使网络文学IP价值的放大器,但本身也是高风险、高成本的艺术创作门类。网络文学虽然具备强大的粉丝群体而成为IP价值,但其相对的读者群体限制了其全民化的认知。
“能否把社会效应放在首位,同时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统一,是决定网络文学改编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准。”孟中说,为此行业正在尝试建立以社会价值、艺术品质为主的指标体系,基于大数据用户评论结果,量化计算分析、探索网络文学IP改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网络文学要素与其改编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等等重要问题,从而利用科学的方式评估网络文学IP影视改编的潜力。
网络文学之所以有大数据的关系,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化,基于网络的先进传播的方式、管理的模式。市场上各大平台的统计数字、影片公司利用大数据作为指导,都已潜移默化地使用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但在相应的研究体系里,还远远没有把网络文学或者说网络影视剧中的数据作为管理,存在滞后的情况。
他认为,网络文学实际上对应通俗文学,对应剧情和故事内容的。目前,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影视剧改编的过程实现了网络文学IP的多维增值,即包括社会价值、艺术品质的提升,也包含拓展用户兴趣点,从而满足用户更多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