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书法( 六 )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
二、苏轼的命运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 1、“一起”:步入仕途 。
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
他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 。
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 。
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 。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 。
然后到密州任太守(公元1074年),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 。
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
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
2、“一落”:大难临头 。
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
乌台就是御史台 。
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 。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 。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 。
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 。
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 。
政敌一心想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 。
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贬 。
贬到哪里去呢?黄州 。
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 。
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 。
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 。
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
3、 “二起”:东山再起 。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
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
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
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
4、“二落”:知难而退 。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
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
5、“三起”:再回朝廷 。
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
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
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
6、“三落”:一贬再贬 。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
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 。
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祐党人” 。
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
扩展资料:一、苏轼文学成就 1、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