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会两百字的经典诗歌( 四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画以鲜明的形象 , 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 , 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 , 有一定的局限性 。
而一首好诗 , 虽无可视的图像 , 却能用形象的语言 , 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 , 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 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 , 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 , 苏轼又有新的构思 , 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
李清照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 , 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
赏析一首课外古诗(200字左右) 北风行李白烛龙栖寒门 , 光耀犹旦开 。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 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
幽州思妇十二月 , 停歌罢笑双蛾摧 。
倚门望行人 , 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
别时提剑救边去 , 遗此虎文金鞞靫 。
中有一又白羽箭 , 蜘蛛结网生尘埃 。
箭空在 , 人今战死不复回 。
不忍见此物 , 焚之已成灰 。
黄河捧土尚可塞 , 北风雨雪恨难裁 。
这是一首乐府诗 。
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 , 伤北风雨雪 , 行人不归 , 李白拟之而作 。
”(《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 , 不满足因袭模仿 , 而能大胆创造 , 别出新意 , 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 。
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 , 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 , 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 , 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 。
《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 。
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 , 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 , 出神入化 , 点铁成金 , 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 , 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 , 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
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 , 从北方苦寒着笔 。
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 , 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 , 只是作为起兴 。
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 , 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 , 倒不只为了起兴 , 也有着借景抒情 , 烘托主题的作用 。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 , 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 。
“烛龙栖寒门 , 光耀犹旦开” , 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 , 蔽于委羽之山 , 不见日 , 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
”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 , 盖长千里 , 视为昼 , 瞑为夜 , 吹为冬 , 呼为夏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 , 那里终年不见阳光 , 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 , 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
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 , 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
在此基础上 , 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 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片片吹落轩辕台 。
”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 , 气象极其雄浑 。
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 , 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 , 强调了气候的寒冷 。
“号怒”写风声 , “天上来”写风势 , 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 。
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 , 想象飞腾 , 精彩绝妙 , 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
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 , 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 , 热烈的情感 , 自由豪放的个性 , 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 , 超越常情 。
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