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的纸扇句子( 三 )


唐人张彦元《历代名画记》载,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可见,至少在魏晋就流行扇上作画了 。
折扇其实源自日本,制造灵感得自蝙蝠翅膀的开合 。
北宋年间,折扇作贡品传入我国,但尚未广泛使用,至明清就相当兴盛,它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成为文人雅士掌中物 。
扇骨有用象牙、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数种,有的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一扇之价,值以百金 。
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 。
明清以来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书面扇面虽幅不盈尺,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千姿百态,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品种 。
扇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 。
它以其价美物廉、方便实用、雅俗共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
扇子分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和麦秆扇六大类 。
除了实用性外,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汇集编织、雕刻、书画、刺绣等工艺技巧,也可作为戏曲、舞蹈、曲艺等表演艺术的道具 。
它有时候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
中国民间流传的活佛济公的形象,惹人喜爱,它头戴破僧帽,衣衫褴褛,手持破蒲扇,疯疯癫癫,却爱济困解难,助人为乐,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辅助刘备建立霸业,每每羽扇纶巾装束,羽扇常不离手,成了他身份和智慧的象征 。
自扇子传世以来,相关的传说趣闻多不胜数 。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遇一卖扇子的老婆婆,她因扇子滞销而发愁,王羲之即兴为之题字,使得老婆婆的扇子大为畅销,一时传为佳话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 。
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晋人的《古今注》中记载:“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 。
”明人也有“舜始造扇”的记载,说明舜帝时就已经有扇子了 。
在商周时代,人们用雄雉鸡绚丽斑斓的长尾制成了“翟扇”,并出现了长柄的“雉扇” 。
扇此时成了帝王威仪的象征 。
雉毛扇到唐朝改成了孔雀毛 。
据考古发现,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铜壶刻有一个仆人手执长柄扇替主人扇风的图案,这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扇子形象 。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用动物尾毛做成的拂尘,谓之“毛扇” 。
而另一种以禽类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质地洁白,毛绒柔软,轻飘舒适 。
江南地区以白鹅羽毛制成的羽扇最为著名,多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
到了汉代,丝织业开始发展,出现了“纨扇”,因用洁白细绢制成,故又称之“绢扇” 。
制作除了用绢外,材料也可用绫、罗、纱等丝织品,又因其“团团如明月”,也称为“团扇” 。
此形式的扇子深受中国古代妇女青睐,作为一种主流而大为发展,它在结构和装饰上力求精致、华丽、情趣和小巧,外形上有椭圆、海棠、长方、曲线等形状 。
此扇有的以檀香木制成,一扇在手,芬芳四溢,神思清爽,极具情调 。
大约在宋朝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因其可折叠,故又称折叠扇 。
折扇方便实用,在民间中广为流传 。
戏曲中的书生,常常人手一把折扇,成了一种象征 。
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间,扇面画使得扇子升华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 。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在扇面上留下的题诗、书法和绘画,备受人们的珍爱和收藏,由此而繁衍出来的另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扇面书画 。
扇面书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 。
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谢缙所绘的《汀树钩船图》,是传世的明代最早一幅扇面画 。
扇面画常用的题材有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词书法艺术等 。
有时一把普遍的扇子,一经名家题诗作画而身价百倍 。
扇子精湛的工艺和传统书法诗词绘画的完美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真是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 。
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 。
清代的扇面画最为丰富,名家辈出,如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是画扇高手,因而此时的扇面画,风格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