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 。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 。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 。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 。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 。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 。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 。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 。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 。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 。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 。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