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古诗文中的意像( 二 )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作《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论及王维诗中“云”的意象时,提出王维诗中“云”的意象主要有四层含义:较显明的一层,是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第二层是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第三层,是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第四层是佛法的象征,也是其最深的含义 。
⑴将世事人事的变幻与空虚比作浮云;
“埋身白云长已矣,空余流水向人间 。” (《哭殷遥》)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裴迪》)
“山万重兮一片云,混天地兮不分 。”(《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其二》)
⑵用云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桃源行》)
“峡里谁知有人事,郡中遥望空云山 。”(《寄崇梵僧》)
“望见南山阳,白云霭悠悠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⑶表达一种难解的禅境;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
“行到水穷处,坐看白云起 。”(《终南别业》)
“不知栋云里,去作人间雨 。”(《辋川集.文杏馆》)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过香积寺》)
⑷佛法的象征;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乘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双关手法 。“法云”万法如云,世事万物以及佛法都是如云一样虚而不实 。
“趺坐檐前日,焚香竹下烟 。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 。身逐因缘法,心过次第禅 。不须愁日暮,自有一灯燃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这里的“云”则寓意“法”的高大、清静、圣洁.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韦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辋川集.欹湖》)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酬诸公见过.时官出在辋川庄》)
⑸表达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
“啼鸟忽临涧,归云时抱峰 。”(《韦士郎山居》)
“月回藏珠斗,云消出绛河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辋川集.欹湖》)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酬诸公见过.时官出在辋川庄》)追问谢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作者小传】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
有《稼轩长短句》 。
【内容】:这是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 。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使我们不仅看到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画 。
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
开头“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 。
仅仅二十五个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 。
层次分明,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 。
进一步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
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