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事物的古诗( 七 )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
一寸丹心图报国 , 两行清泪为思亲 。
孤怀激烈难消遣 , 漫把金盘簇五辛 。
释义: 一年年过去 , 白头发不断添新 , 戎马匆匆里 , 又一个春天来临 。
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 , 年纪从来不饶人 。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 , 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 。
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 , 就凑个五辛盘 , 聊应新春节景 。
4、“莫见长安行乐处 , 空令岁月易蹉跎 。
” 《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 昨夜微霜初渡河 。
鸿雁不堪愁里听 , 云山况是客中过 。
关城树色催寒近 , 御苑砧声向晚多 。
莫见长安行乐处 , 空令岁月易蹉跎 。
释义: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
5、“岁月人间促 , 烟霞此地多 。
《题竹林寺》 唐代:朱放 岁月人间促 , 烟霞此地多 。
殷勤竹林寺 , 更得几回过! 释义: 岁月蹉跎于人间 , 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 , 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 。
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 , 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
有没有赞美祖国的古诗文啊~~~要短的!!!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 , 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
两山夹江对峙 , 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 形势非常险要 , “天门”即由此得名 。
诗题中的“望”字 , 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 , 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
天门山夹江对峙 , 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 , 才撞开了“天门” ,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 , 洪波喷流射东海 。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
在作者笔下 , 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 , 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 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
由于两山夹峙 , 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 激起回旋 ,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 , 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 , 但不是诗 , 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
黄河万里触山动 , 盘涡毂转秦地雷 。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 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
绝句尚简省含蓄 , 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 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 , 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