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八一建军节的古体诗词( 四 )


建设更须智与力,终生奋斗做黄牛 八一随想 榴花红胜火,大地春又回 。
八一建军节,国人齐举杯 。
颂歌心底唱,号角身后吹 。
歌声引往事,角声马上催 。
不忘前辈勋,努力建丰碑 。
铜墙铁壁在,何坚不可摧 。
感旧 王安石 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怀长征 。
日寇侵华国势危, 战旗北指突重围 。
凄风苦雨漫漫路, 试问人间曾几回?咏大禹 会稽山下禹王陵,疏浚河道九州通 。
三过家门而不入,只为天下众苍生.庆七一诗歌 诞生于南湖游船,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 。
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 。
咏八一起义 八一起义的枪声,井岗山头的号角,万里长征的战歌,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高擎镰刀斧头的旗帜,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
庆七一诗歌 党啊,我的母亲,您生命旅途的每分每秒,都凝聚着蓬勃生机 。
您沾满尘土的汗水,浸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
您披荆斩棘,从希望走向新的希望 。
七律二首·七一咏 洪荒漫漫夜无边,一叶方舟浩淼间 。
北国风扬惊世举,南湖波泛破曦篇 。
镰锤百铸硝烟滚,桨舵千徊激浪翻 。
多少英雄豪壮事,俱为碧血染山川 。
创业艰辛守业难,此心莫教愧先贤 。
人民宏愿谁能悖,历史华章党勇掀 。
西域随它犬吠日,中流任我柱擎天 。
神州遍地春潮涌,大道雄风志愈坚 。
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诗词的韵味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可谓之诗词的神韵 。
诗词因为有了“神韵”的独特之美,它才有了一般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殊意境,那就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无限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 。
那么,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一听二看三联想”努力把握韵味,就是提升诗词创作的关键点 。
一 、对诗词韵味的一般认识 对于“韵味”一词的书面解释,大致可以理解为“含蓄的意味”、“风趣的意境”等 。
“韵”是可以凭借感官来感受的,是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字面音韵的美 。
引申到诗词中的韵应该是通过文字词汇的韵律,让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心里自然感觉到的一种或朗朗上口,或悠扬悦耳,或温润婉约,或豪放大气,或铿锵有力的各种直接感受 。
而“味”则是借助于“韵”这一媒介,透过声音韵律在读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让人有所触动,既“听韵生情”又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深刻含义 。
由此首先学会“听”韵味 。
二、诗词音韵承载韵味的内涵 诗词作为文学体裁中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做到“惜字如金” 。
那么在稀少的文字词汇运用中,如何让诗词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注重诗词的韵味是非常必要的 。
艾青1979年访问民主德国(东德)期间,看到了“柏林墙” 。
他即兴创作了《墙》这一首诗,对当时的“柏林墙”以抒情的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定义和解读,并当场朗诵 。
在《墙》这首抒情诗中,寓哲理与形象之中,首先把“柏林墙”比作一把刀,把柏林城“切成了两片”,把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心剁成了两截 。
诗人将浓浓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情怀,附着于三米高的大墙,认为它“再高”、“再厚”“再长”也阻隔不住“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阻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更割不断“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
典型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通过沉重的疑问和激昂的排比句融为一炉,使诗歌的意蕴深厚凝重 。
诗作者坚信,这道“墙”终究会倒塌,德意志人民终究会实现民族的团圆 。
在这首诗诞生十年以后,诗人的预言实现了,墙不仅挡不住“云彩、风、雨和阳光”、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挡不住“流动的水和空气”,更挡不住“千百万人的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柏林墙”终于被拆除了 。
这首诗以“ang”这样具有激昂色彩的韵母为韵脚,读起来感觉有顿有挫,如波涛滚滚,激昂奔放 。
凡是包含有元音字母“a”的发音都是响亮震荡的,都是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并便于人们记忆的 。
作者借助于“ang”这一“韵”的媒介,把“不可阻挡”这一浓郁的“味”展现得清晰可见,加上作者慷慨愤然的情怀,诗歌的韵律就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
三、巧用文字的外形布局提升韵味 除了“听”韵味以外,还要善于“看”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