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哪国人发明的,味精是谁发明的( 三 )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 。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 。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 。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 。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 。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 。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昆布 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 。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 。这种味道,池田在许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踪迹,尤其是在海带中 。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 。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 。
发现简史
尽管味精广泛存在于日常食品中,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对于增强食物鲜味的作用,在20世纪早期,才被人们科学地认识到 。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昆布 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 。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 。这种味道,池田在许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踪迹,尤其是在海带中 。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 。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 。池田教授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 。这种风靡整个日本的“味之素”,很快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 。不久,味精风靡全世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 。其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谷氨酸 因为面筋是从小麦里提取出来的 。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试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用酸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 。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酸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