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李存勖诗词

如梦令开放分类:文化、文学、诗词、宋词、词牌名目录•【名称】•【来源】•【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 , 平仄(叠句) , •【名篇】【名称】《如梦令》【来源】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 , 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 , 如梦 , 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词牌格式】:(仄)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 , 平仄(叠句) , (仄)仄(仄)平平仄 。【名篇】如梦令清·曹雪芹、脂砚斋(红楼梦70回 , 史湘云)岂是绣绒残吐 , 卷起半帘香雾 , 纤手自拈(蔫同音 , nian)来 , 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 , 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如梦令李清照【年代】:宋【内容】: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想起.溪亭:临溪的亭子.沉醉:大醉.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上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 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快速的划 , 快速的划 , 惊动满滩的水鸟 , 都飞起来了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 , 似乎是随意而出 , 却又惜墨如金 , 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 , 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 , 又“误入”荷塘深处 , 别有天地 , 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 , 纯洁天真 , 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 , 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 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看起来 ,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 兴尽方才回舟 , 那么 , 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 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 , 行文流畅自然 , 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 , 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低上 , 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 ,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 , 词嘎然而止 , 言尽而意未尽 , 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 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 ,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 , 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 , 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 , 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 , 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 , 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 , 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 , 睡的很沉 , 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 , 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 , 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 , 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 , 一副慵懒的模样 , 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 , 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 ,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 , 后者写室内 , 转折的巧妙恰当 , 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 , 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 , 令人不忍面对 , 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 , 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 , 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 , “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这让她出乎意料 , 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 , 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 , 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 , 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 , 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 , 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 , 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词至此 , 又叠进一层 , 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 , 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 , 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 , 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 , 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 , 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 , 看似信手拈来 , 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 , 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 “肥”替换了“多” , “瘦”替换了“少” , 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 , 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 , 含蓄无穷意焉” 。而更深一层 , “红”又不单指花朵 , 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 , 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 , 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不需直言 , 不假雕饰 , 却更令人心动 , 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 , 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它曲折委婉 , 意境层层叠进 , 虽只六句 , 却几度转承 , 时时宕开一笔 。同为伤春之作 ,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 , 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 , 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 , 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 , 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全文 。这种写法 , 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 增添了真切感 , 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 , 更显得真实可信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 , 如“试”、“却”等字 , 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 , 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 , 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 。以“绿”“红”代指叶和花 , 以“肥”“瘦”代指多少 , 在语言上更显凝练 , 言前人所未言 。前已详述 , 此处即不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 , 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 , 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 落花满眼 , 却又不忍亲见 , 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 , 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 表达得贴切入微 , 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 , 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 , 海棠花谢 , 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 , 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 , 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 , 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 看了看外面之后 , 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 ,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 , 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 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 , “雨疏风骤”之后 , “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 , 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 , 你知道不知道 , 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 ,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 , 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 , 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 , 风雨无情 , 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 ,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 , 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 , 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理会的 , 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 , 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 , 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 , “红”代替花 , 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 “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 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 , 经词人的搭配组合 , 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 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 , 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 , 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 , 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 , 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 , 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 , 却写得曲折委婉 , 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 , 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 , 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 , 如此层层转折 , 步步深入 , 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 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如梦令秦观【年代】:宋【内容】:遥夜月明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赏析】: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于途中所写 。词中通过夜宿驿亭的描写 , 绘出贬谪途中的情景 , 表达了作者旅途中凄凉寂寞的心情和倦于宦游的情绪 。首句点明时间是夜晚 , “遥夜”即长夜 , 状出了夜漫漫而难尽的感觉 。紧接“沉沉”的叠字 , 将长夜难尽的感觉再度强化 。一句尤妙“如水”的譬喻 。“梦破”二字 , 又流露出多少烦恼情绪 。沉沉寒夜做一好梦 , 更反衬出氛围的凄清 。“无寐 , 无寐”的重复 , 造成感叹语调 , 再联系“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等等情景 , 可以体味出无限的感伤 。此词不直写心境 , 而是写一夜难寐的所见、所闻、所感 。词写长夜沉沉 , 驿亭风紧 , 饥鼠窥灯 , 晓寒侵被 , 人声嘈杂 , 驿马长嘶 , 真实谪徙羁旅的苦境与凄情 。如梦令(李存勖)曾宴桃源深洞 , 一曲舞鸾歌凤① 。长记别伊时 ,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 如梦 , 残月落花烟重 。【作者简介】后唐庄宗李存勖 , 本姓朱耶 , 其先沙陀部人 , 赐姓李氏 。武帝李克用之长子 。天佑五年嗣晋王位 。后即皇帝位 , 继唐正统 。灭梁 , 都洛阳 。在位四年 , 兵乱 , 中流矢亡 。《五代史补》:庄宗为公子时 , 雅好音律 , 又能自撰曲子词 。其后 , 凡用兵皆以所撰词授之 , 使扬声而唱 , 谓之御制 。【注释】①一曲舞鸾歌凤:一本作“一曲清歌舞凤” 。鸾凤:鸾鸟和凤凰 , 古代传说中吉祥美丽的鸟 。【评解】那次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情景 , 依然如在眼前 。回忆起来 , 真是“如梦”一般 。眼前的“残月落花” , 更引起了别后的相思;如烟的月色 , 给全词笼上了迷朦孤寂的气氛 。这首小令 , 抒情细腻 , 婉丽多姿 , 辞语美 , 意境更美 。这首《如梦令》 , 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 , 傅干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 , 公时在翰苑 。”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 , 元四年三月以前 , 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 表现归耕东城之意 , 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 , 人在玉堂深处” , 以明快的语言 , 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 , 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 , 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 , 十分亲切 。在苏轼心目中 , 黄州东坡 , 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 , 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 是“传语”的内容 , 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 , 便摇曳生姿 , 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 , 仍承上句带有问意 , 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 , 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 , 既富于形象性 , 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 , 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 , 归去 , 江上一犁春雨” , 紧承上意 , 亦是“传语”的内容 , 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 , 归去” , 直抒胸臆 , 是愿望 , 是决定 , 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 , 是说春雨喜降 , 恰宜犁地春耕 , 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 , 说明“归去”的打算 。“一犁春雨”四字 , 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 , 乌鹊喜 , 报新晴”的意境 。“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 , 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 , 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 , 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 , 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 , 词中不设奇险之语 , 清新淡雅而自然 。如梦令秦观莺嘴啄花红溜 ,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 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 , 依旧 , 人与绿杨俱瘦 。秦观词作鉴赏开头二句 , 莺嘴啄花 , 已经很美 , 缀以“红溜” , 似见花瓣落下 , 更觉幽隽 。燕子从池上掠过 , 如剪的双尾点破水面 , 泛起小小涟漪 。二句描写物态 , 可谓细致入微 , 其中“溜”“皱”二字用得极巧 , 都突出了一个轻字 。前二句写客观景物 , 到“指冷”二句 , 始正面写人 。那是一位女子 , 她正在吹笙 , 曲子是《小梅花》 。词中“春透”二字 , 极为精炼含蓄 , 它可以让人感到人间充满春意 , 也可以觉得此时她春兴正浓 。从指冷笙寒到小梅开透 , 有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 , 即从情绪低落到情绪高涨 , 但词人写来流丽婉转 , 似乎不费力气 , 同前二句相比 , 要自然得多 , 因而也隽永得多 。词笔至此 , 似乎出穷水尽 , 再无法发展;但到了“依旧 , 依旧”以下 , 情绪猛一跌宕 , 复又别开生面 , 出现了另一种境界 。人与绿杨俱瘦“ , 乃写人物因伤春而瘦 。本非落花时节 , 而盛开的鲜花却因莺啄而坠落;池中绿波 , 亦并非微风吹拂 , 而系燕尾点成涟漪漪说明人当盛年 , 也系因外在感染而引起心灵上的波动 。如此 , 又怎能不瘦呢?一个”瘦“字也包含着许多的忧思与哀感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 , 曾记 , 人在武陵微醉 。[译文]说是梨花 , 但不是说是杏花 , 也不是颜色红白相间 , 此花的风韵别具一格 , 超凡脱俗!还记得吗?在武陵的那一醉?(这就是《桃花源记》武陵源的桃花阿!)【鉴赏】:对这首小令 , 先且不谈背景 , 直单微欣赏之 , 别有逸趣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发端二句飘然而至 , 虽明白如话 , 但决非一览无味 , 须细加玩味 。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 , 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道是梨花——却不是 , 道是杏花——也不是 , 则此花乍一看去 , 极易被误认为梨花 , 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 。仔细一看 , 却并非梨花 , 也并非杏花 。因此可知此花之色 , 有如梨花之白 , 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 , 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 。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 , 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 。一树花分二色 , 确非常见 , 此花实在别致啊!“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 , 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 , 不再从正面著笔 , 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 , 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实在少此一笔不得 。可是 , 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曾记 。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结笔仍是空际著笔 , 不过 , 虽未直接点出花名 , 却已作了不管之答 。“曾记 。曾记” , 二语甚妙 , 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 , 呼唤起读者的记忆 , 且暗将词境推远 。“人在武陵微醉” , 武陵二字 , 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 , 忘路之远近 , 忽逢桃花林 , 夹岸数百步 , 中无杂树 , 芳华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 复前行 , 欲穷其林” , 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原来 , 此花属桃源之花 , 花名就是桃花 。句中“醉”之一字 , 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 。词境以桃花源结穴 , 馀味颇为深长 。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 , 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 , 这是桃花的一种 , “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果部》)红白桃花 , 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 。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 , 倾城倾国艳不同 。疑是蕊宫双姊妹 , 一时携手嫁东风 。”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 , 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 , 字幼芳 , 善琴弈歌舞 , 丝竹书画 , 色艺冠一时 。间作诗词 , 有新语 , 颇通古今 , 善逢迎 。四方闻其名 , 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唐与正守台日 , 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 , 即成《如梦令》 。与正赏之双缣 。”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 , 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 。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 , 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 , 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 , 有“不是爱风尘 , 似被前缘误”之句 , 正可诠释此意 。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 , 出笔必清 。”此词有清气 , 有新意 , 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 。尤其这首咏物词中 , 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 , 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 , 似无寄托 , 而有寄托 , 就境界言 , 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 , 它纯然从空际著笔 , 空灵荡漾 , 不即不离 , 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 , 境界愈推愈高远 , 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 。就艺术而言 , 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夜难寐,自思量出自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