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诗歌的特点( 五 )


诗词的成功不在其形而在其魂 , 有血有肉有活力 , 这样的诗词才能使读者产生认同的心理共鸣 。
何谓诗魂?诗魂就是诗词所体现或寄寓的情趣哲理 , 这是诗词的生命力 。
写诗写词 , 关键是把情趣哲理写好 。
选定了一件事物作为题材来写诗写词 , 实际上只是借这件事物来表达我们对它的认知或者是借它来寄托我们特定的思想感情 。
换句话说 , 该事物就是我们某种认知或某种感情的载体 。
读者若因此产生共鸣 , 那么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在文字中实现了和谐的认知与感情交流 。
一首诗词 , 如果没有令读者产生共鸣的情趣哲理 , 这首诗还谈得上是好诗吗?当然谈不上 , 充其量只能是长杨散人所分的三品诗(似曾相识 , 不知所云) 。
先说情 。
无论言志言物言事 , 没有哪首诗词是不含情的 。
情在诗词的表达 ,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 , 一种是直诉心声 , 一种是寓寄于物 , 可以明写 , 也可以隐喻 。
有些情 , 直诉或寓寄皆可 , 你觉得哪种方式好就用哪种 。
言情诗词表达的情最常见的有:人生、志向、亲情、乡情、恋情、离情、欢情、悲情、友情、山水情等 。
古风的言情诗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比重 , 说明这些“情”的确是把人吸入诗门的强大引力 。
由于这些“情”是中国人共通的本性 , 所以言情诗是最容易被读者看懂的 。
本来 , 讨论到各种“情”的诗词表达方式时应该举例说明 , 但因限于篇幅 , 诗友们也都熟悉 , 就免了 。
再说诗趣 。
有些诗词既不是属于上面所说的情 , 也不是单纯的咏事咏物 , 它像诗词中的小品 , 给人以轻松幽默的快感 。
比如齐白石的鸡冠花题诗 , 读者读了无不会心一笑:老眼朦胧认作鸡 , 通身毛羽叶高低 。
客窗一夜如年久 , 等到天明汝不啼 。
我二上古风的时候借用九位诗友的雅号串了一首《我……就这副模样……来了……》:苍山蜇居老雕虫 , 东篱池塘种芙蓉 。
倦极忽闻断雁叫 , 拖泥带水上古风 。
这种诗本来没有什么意义 , 但因是在特定的古风环境 , 用了大家熟悉的诗友雅号勾勒出了那么个滑稽老头形象 , 诗友就觉得有趣 。
当然 , 这种诗能让读者轻松一笑 , 也就达到目的了 。
至于哲理 , 是诗词更深沉的内涵 , 是给读者的一种理性启示 。
比如我老伴拍到一幅某市入城大道中央睡着几头黄牛 , 警车等往来车辆无不绕之而行的照片 , 我觉得挺有意思 , 配了一首小品 , 但读者从诗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幽默 , 更有那不通情理的牛劲:提起汽车怄气多 , 他跑坦途我爬坡 。
且在路中睡一觉 , 看谁敢撞本大哥 。
在批判“臭老九”的年代 , 一次我们几个老九过周末边包饺子边聊天 , 大家以此为题命我吟诗:黄瓜青韭白菜梆 , 将长比短费评章 。
做馅包饺细品味 , 凭心还说“老九”香 。
这里面除了应制和安慰 , 更深层的意思大家都听懂了 。
古风诗词有没有情趣哲理?有 , 真真实实的有 。
可是为什么又让人觉得是 “靡靡之音 , 无病呻吟”、“强拉风雨硬说情”呢?用碾冰诗友的直白就是:“词不达意” 。
情趣哲理是作者要表达的心声 , 但是 , 再好再强的的心声也得用文字来表达 。
如果表达心声的词句用得不太好 , 不能使你的心声具有感染力 , 读者怎能与你共鸣?欲知老朽又要放出什么酒话 , 请看《三杯酒后说古风》之五:诗词魅力凭诗语 。
如何看待古风歌词
现在的古风歌词分为两类 。
第一:正经写的 , 合辙押韵 , 不仅用语简练 , 且意象表达准确 。
但这种基本很难找到 。
第二种:纯粹为了追求古语感 , 瞎扯淡 。
这种在古风歌词里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
比如“此去经年 , 青蒿花开满池塘” 。
青蒿有没有花暂且不提 , 它也不长池塘里啊! 还有“若我化风弄蝶舞 , 不教佳人泪满裳”这言语逻辑 , 这情感衔接 , 尼玛哪儿跟哪儿啊? 很多填词的二次元姑娘以为有“风花雪月蝶刀剑清明梅”一系列词儿就能显得古色古香了 , 其实全是扯淡 , 堆砌辞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