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诗+怎样用韵+诗词格律+诗词写作常识

谈到诗词的韵律 , 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 , 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 , 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 , 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 , 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 , 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 , 诗词中一般是句对 , 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 , 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 ,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 , 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 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 , 运用的自然 , 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 , 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 , 用得过多过滥 , 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 , 甚至以文害义 。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 , 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 , 词的情况比较复杂 , 既有逐句押韵 , 又有隔句押韵 , 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 , 多数是全篇一韵 , 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
“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 , 为常用口诀 。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 , 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 , 不因词而害意 。其内容是说: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 , 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 , 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 , 不能任意使用 。该用仄的必须用仄 , 该用平的必须用平 。这是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点所在 , 平仄必须清楚 , 不能混用 。对于五言诗来说 , 就是“一、三不论 , 二、四分明” 。韵的情况 , 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 , 宋朝《广韵》定为206韵 , 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 , 唐代实际用112韵 , 宋代用108韵 , 金元时合并为106韵 。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 , 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 , 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 , 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 , 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 , 共106韵 。学作古体诗 , 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 , 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 , 我们现在读音一样 , 律诗却不能通押 , 如果通押 , 就犯了出韵的错误 , 就要遭人耻笑 , 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 , 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 , 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 , 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 , 像平声 , 词就合并到了14韵 。
诗词的基本常识和朗读的基本要求
诗词常识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 , 叫做押韵 。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 , 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
在北方戏曲中 , 韵又叫辙 , 押韵叫合辙 。
一首诗有没有韵 , 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
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 , 那却不太简单 。
但是 ,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 , 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
诗词中所谓韵 , 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
大家知道 , 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 , 一般都有声母 , 有韵母 。
例如“公”字拼成gōng , 其中g是声母 , ōng是韵母 。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 , 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
我们再看“东”dōng , “同”tóng , “隆”lóng , “宗”zōng , “聪”cōng等 , 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
所谓押韵 , 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 , 所以又叫“韵脚” 。
试看下面一个例子: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