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崆峒山诗词( 五 )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
描写陶醉的诗词
1.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
——《醉花阴》 3.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
——《花下醉》 4. 当年弄影婆娑舞 。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
——《醉落魄·丙寅中秋》 5. 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
——《醉花间·休相问》 1.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
家童鼻息已雷鸣 。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2.醉花阴 辛弃疾 黄花谩说年年好 。
也趁秋光老 。
绿鬓不惊秋,若斗尊前,人好花堪笑 。
蟠桃结子知多少 。
家住三山岛 。
何日跨归鸾,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
3.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
4.醉落魄·丙寅中秋 郭应祥 琼楼玉宇 。
分明不受人间暑 。
寻常岂是无三五 。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
素娥阅尽今和古 。
何妨小驻听吾语 。
当年弄影婆娑舞 。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
5.醉花间·休相问 毛文锡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 。
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
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
...
描写松柏的诗词
1、《条山苍》 唐代: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 。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冈 。
译文:苍翠的中条山啊,浪涛滚滚的黄河水 。
你的浪涛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流向远方;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挺立在山冈上 。
2、《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