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表达游子身在异乡难归故里的诗词( 二 )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
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 。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
求一首表达游子身在异乡难归故里的诗词

张籍见秋风而 勾起身在异乡的孤愁的诗句
1,《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白话文释义: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2,《山中》唐代:王勃 原文: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
白话文释义: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 。
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
3,《春望》唐代:杜甫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白话文释义: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
5,《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