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陪衬的诗句( 九 )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
一道高考古诗鉴赏题 关于除夜作 高适
除夜作 高 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
”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
(4分)(1)除夕之夜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1分),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 。
(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 。
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烘托的古诗词手法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
这种技法用在古诗词中,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泛指陪衬,使明显突出 。
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 。
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 。
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 。
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 。
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之功 。
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
...
关于古诗的知识5条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 。
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