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主动拒绝当太子 做皇帝 成就大唐盛世 留下千载美名 死后被追封为帝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 。初封永平郡王,而后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三弟李隆基 。能诗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 。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欲朝政,为唐玄宗所重 。

在玄武门之变的近百年之后,李世民的孙子在位期间,有鉴于祖父的前车之鉴,同样一个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实现储位和皇位平稳交接,进而开创了大唐史上最强大的盛世 。主角便是唐睿宗李旦、唐让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这父子三人 。
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和镇国太平公主联手,联合禁军万骑中的心腹发动“唐隆政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不久又废少帝李重茂,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中宗之子谯王李重福不满起兵,亦被杀 。宁王李成器是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继位时,曾是名正言顺册立的皇太子 。而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三子 。
但因为李隆基拥立李旦复位大有功,所以李成器主动提出自己当让位,请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旦犹豫不决,李成器连日涕泣以请,言辞甚为恳切:储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 。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
李隆基其人,自幼便雄心勃勃,以“阿瞒”自比,然而对兄长的推让,无论真心假意,也不能不抗表推辞 。兄弟两人来回谦让了许久,最后还是李旦一锤定音,决定以李隆基为太子 。此时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众多,党羽已成 。他能在禁卫军万骑中笼络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为他是相王李旦之子这个身份 。而他在政变中的功绩,亦远难比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的赫赫开国功勋 。刚刚投效他的那些禁军头目去和人才济济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 。
因此当议立太子之位时,李成器的主动退让和李旦的默许,与其说是因为忌惮此时李隆基的实力,不如说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变中展现出的杀伐决断能力 。

毕竟当时真正朝野势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韦氏残余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团 。而太平集团的先天缺陷,也就是朝野早已厌倦了女主乱政,正直官员皆不愿支持 。毕竟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人空有效仿武则天的志向野心,却绝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干,而只知卖官鬻爵,任用奸佞,穷奢极欲 。后来太平公主府被抄没时,其府中钱财堆积如山,竟堪与国库相比 。
她们不经政事堂允可而滥封的“斜封官”更充斥朝堂地方,却没有如武则天那样严刑苛法、随时沙汰的监督 。因此“女祸”已成为实现政治清明的障碍,却绝不仅仅是出于男性官员的传统偏见 。所以若是皇帝名正言顺的嫡长子、前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让,投向太平公主,与之合作,给她正统大义名分,来换一个太子和未来皇帝地位,以当时李隆基的根基是很难抗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