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是什么意思|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二 )


“流量为王”会导致两个直接后果:一个是流量造假、数据造假 。当流量成为最重指标时 , 一些APP应运而生 , 只要提供微博链接、转发内容、时间间隔等简单信息 , APP就会选择账号启动抡博 , 大量的虚假数据由此产生 。另一个是集资应援、氪金无度 。粉丝氪金的方式多种多样 , 或花钱买票投 , 或出资买花送 , 或集资来应援……事实上 , 集资应援属于应援文化的一种 , 起初仅用于给偶像买海报、送花篮等 。但在养成系偶像生产中 , 集资应援可以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 , 在某综艺节目整个周期中 , 粉丝为艺人筹集的应援款项超过2000万;再如 , 某艺人的粉丝多次集资应援将其偶像的照片展示在世界的十字街口——纽约时代广场的广告墙上 。
举报无边 。饭圈举报成风 , 且具有无厘头的特点 , 主要表现为举报常基于“主观臆测”与“自动对号入座” , 聚集、行动迅速 。举报的目标也很广泛 , 既有个体也有机构 。比如 , 因不满某媒体刊登讨论 , 某艺人粉丝进行了举报 。
总之 , 饭圈失范的典型表现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声音或者与自己不同的声音 , 粉丝会联合起来去围攻、举报 , 包容与多元这些本该拥有的理念在饭圈中渐渐被边缘化 。需要注意的是 , 除了线上举报外 , 饭圈失范还表现为线下抢占应援位置而发生肢体冲突 , 或者稍有不喜欢就发起人肉搜索 , 曝光对方的姓名、学校、单位、家庭地址等 。
饭圈是什么意思|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

2 饭圈的本质逻辑
饭圈有两个本质逻辑:偶像崇拜的逐魅需求以及资本的操控逻辑 , 前者是“偶像—粉丝”关系的产生初心 , 后者是“偶像—粉丝”关系的操控之手 。
偶像崇拜的逐魅需求 。“魅”即“魔力” , 指使事物具有魅力的要素(能够使事物兼具神秘性与吸引力) 。逐魅需求是人们自然而然形成的 , 一方面表现为主动逐魅 , 即当人们面对未知事物时 , 主动将其神秘化、神圣化 , 从而激起共同情感(或崇拜或恐惧)并聚在一起 , 以期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为主动赋魅 , 即为了争取增值的形象资本与合法权力而有意营造神秘感、赋予神圣感 , 进而获得人们的关注与追随 。
逐魅是人的内生需求 。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就是一种逐魅 。偶像是具有崇高性和引领性的人格化身 , 带有精神图腾意味 , 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完善自我 。与此同时 , 偶像身上所具有的“魅”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 其内涵与需求会随着政治、文化、技术、社会生态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 , 中国粉丝的逐魅经历了港台歌星的“唱片时代”、演唱会的“追星时代”、电视选秀的“超女时代”、二次元网站的“虚拟偶像时代” , 以及网络综艺的“养成系偶像时代” 。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 改变的是因技术加权、赋能而带来的赋魅与逐魅的新方式 , 以及因此而引发的组织内部的权力重构与系统的动态调整 。
逐魅是粉丝的积极习得 。对逐魅现象 , 当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阐释框架与评价体系:一种认为它是被动的、病态的、狂热的与非理性的 , 另一种认为它是粉丝积极主动参与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的一种途径 , 富有创新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 , 无论哪个时代的偶像崇拜都具有主动选择、积极习得的特点 , 只不过在当下 , 新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为逐魅进一步赋能 , 使得“偶像—粉丝”可以实现跨阶层交流以及跨时空共享 。因而 , 粉丝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饭圈圈层并共同建构这一文化样态 。
事实上 , 饭圈是一个相对闭环的“想象共同体” 。偶像被粉丝赋魅 , 通过各种方式建构并传播符合粉丝期待的人设;粉丝通过建立饭圈、建设饭圈、打造偶像 , 获得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 。粉丝群体是“生产型消费者” , 他们主动选择自己的偶像 , 并积极学习饭圈文化、群体规则 , 通过文本生产、话题制造、活动组织、投票选择等方式将饭圈打造成一个生产明星与消费明星一体化的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