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苒字的诗句( 三 )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释义: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
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
(3)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释义: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
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
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
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
——柳永《八声甘州》释义: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
(5)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释义: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 。
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
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
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
诗中带有秋字的古诗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唐·刘禹锡《秋风引》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汉·刘彻《秋风辞》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
——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
——宋·辛弃疾《昭君怨》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
——元·黄庚《江村即事》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
——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唐·张籍《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
波:微波泛动 。
木叶:枯黄的树叶 。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