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古诗词|越多越好( 五 )


【沙场夜】 唐·于濆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 。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 。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 。
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
【古征战】 唐·于濆 高峰凌青冥,深穴万丈坑 。
皇天自山谷,焉得人心平 。
齐鲁足兵甲,燕赵多娉婷 。
仍闻丽水中,日日黄金生 。
苟非夷齐心,岂得无战争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之战争篇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
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 。
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 。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
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 。
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 。
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 。
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
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 。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 。
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 。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
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 。
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 。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 。
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
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 。
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 。
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 。
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 。
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
《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 。
这与诗意不符 。
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
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