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贤内助的诗句( 五 )


所以后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谕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
王昌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诗人以“忆”字句勾勒,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
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 。
孟郊《古怨别》是一首写情人离愁的诗歌 。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首先用环境渲染离愁别绪 。
最后两句“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
”从这幅开阔的画面里,使人看到了离别之人在月光之下思念对方的情状,使人想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相互祝愿 。
唐诗中还有一部分明月意象是写别后的孤寂心情,...
苏轼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诗词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
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 。
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 。
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 。
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
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 。
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 。
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 。
”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 。
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
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人一走近,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 。
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
”就是指的此事 。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 。
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 。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