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如何写?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  ,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 , 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带动作读、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渎、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 。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 。童话是学生最爱读的 , 我在本课教学中创造了一定的语言情境 , 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 , 学习气氛很活跃 。
回声较为抽象 。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 , 摸不着 。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 。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 , 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 , 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
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先来演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 , 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的动画 。让学生根据画面和文中句子来描述一下画面 。并且还让学生用动作演示波纹的形成和碰岸荡回来的样子 。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多媒体中一个人叫喊的声音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画面 , 让学生再结合青蛙妈妈的答案来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两组动画很形象 , 很直观地把回声的形成与水的波纹的回荡加以联系和比较 , 很容易地让学生就明白了回声产生的道理了 。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 。(二)在讲回声产生的道理时 , 如果能让学生看过两组动画演示后 ,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去讨论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 那样效果会更好 。在教学实施中 , 我看表只剩8分钟 。本课了解回声产生的过程是重点 , 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很仓促地就结束了 。

《回声》教学反思如何写?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 , 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 , 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 , 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 , 音乐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 采用了切分节奏 , 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 , 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 , 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 , 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 , 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 , 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 , 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 , 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