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十八路诸侯写的诗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董卓讨伐战的小说描写 在《三国演义》中,从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至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都是描写此战役,不过当中大部份情节都是虚构或改造:如非曹操发檄讨董;没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部份人物没有参加,而曹操、孙坚、张杨分别属张邈、袁术、袁绍之下 。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虚构 。
当时袁术的确有扣押粮,但没有令孙坚败阵,反是孙坚劝服袁术再次运粮 。
而当中部份武将,如俞涉、潘凤、方悦、武安国、穆顺等都是虚构。
曹操在十八路诸侯写的诗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失败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人皆欲除之 。
曹操在刺杀董卓未遂后,回乡招集义兵,并发檄文于天下诸侯,共伐董卓 。
天下十八路诸侯纷纷起兵响应,诸侯共推四世三公的汉朝名相之裔、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
众诸侯歃血而盟,约定共听袁绍调遣,“同扶国家” 。
出兵后先后与董卓部下华雄、吕布交战 。
虽遇挫折,但终归斩华雄,败吕布,迫使董卓“迁都”于长安以避其锋,如果众诸侯合力追击董卓,董卓败局巳定,“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 。
然而袁绍却按兵不动 。
尽管曹操说破厉害,袁绍和众诸侯皆言不可妄动,曹操被迫引本部军马追击董卓,和董卓军交战后,由于势单力薄,被吕布等击败,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逐渐离散 。
本来,十八路诸侯以顺讨逆,名正言顺,在政治上和军事实力上又占有明显的优势 。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孙坚击败华雄,关羽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先后达到三次高潮 。
诛灭董卓,本来是顺理成章之事 。
结果反而以曹操先败诸侯离散,大失天下所望而告终!分析其中失败的原因,可以为今人搞好企业集团提供有益的借鉴 。
十八路诸侯结盟犹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
而盟主袁绍是这个“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
作为“董事长”的袁绍实力雄厚,占的“股份”大,声望高,无形资产也十分可观,可以说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
但他作为“总经理”来说,要具体处理“企业集团”的日常工作,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素质上过不了关 。
屡屡丧失良机,最终导致了“企业集团”的溃散 。
今人喜欢将董事长兼总经理,两副重担一肩挑,其实是不必一概如此的 。
董事长按股份多分点红是应该的,重要的决策和人事调配也可以管一管 。
日常具体工作可以另交总经理处理 。
如果,十八路诸侯挑选曹操任“总经理”的话,那显然将击败他们的“市场”竞争对手董卓 。
袁绍在“企业集团”任职后,“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旌黄铖,兵符将印”,诸侯郑重其事的请袁绍登坛宣读盟词 。
盟词痛斥董卓作乱,表明了众诸侯同赴国难,共讨董卓的决心 。
众诸侯见袁绍辞气慷慨,都禁不住“涕泗横流” 。
这犹如今人大做“广告”,痛陈假冒伪劣产品倾销市场,危害广大消费者利益,决心用正宗优质产品驱逐假冒伪劣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愿望,这个“广告”应该说还是做得成功的,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还激发了各个“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
在第一次“董事会”上,曹操,袁绍和各位“董事“纷纷做了必要的发言 。
大家的发言表明愿意同扶国家,赏功罚过,听从指挥等内容 。
形成了共识,这说明大道理一般并不难懂,光听发言没有用,主要要看行动 。
诸“董事”形成共识后,“董事长”便开始人事分工,首先安排其亲弟袁术为“后勤部长”,“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官是个肥缺,是个极重要岗位,应该选择一个责任心强,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北海太守孔融是圣人之后,四岁就让梨知礼,本来是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
徐州刺使陶谦,西凉太守马腾为人忠义,本来也不错 。
可袁绍一掌权就任人惟亲,安排其无才无德的弟弟担此要职,为该集团的离心离德埋下了祸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