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芦苇的诗词有哪些?( 五 )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 。
“宛在水中央”,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 。
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 。
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 。
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 。
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
它属于秦风中的代表作
蒹葭这首诗歌运用起兴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蒹葭这首诗能给你带来“欲求不得,欲追难行,欲弃难舍,欲思难断”的艺术效果 。
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 。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
艺术特色《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
对唐诗宋词中几种常见意象的探析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诗人们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们赋予了比较固定的内涵,负载着特定的情感,作为经常要赏鉴古代诗词的高中学生,我们不可不知 。
1. 菊花——坚贞高洁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为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
2. 梅花——傲霜斗雪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