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各地时所写的诗词?( 四 )


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
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
这首词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
余深然之 。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佑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
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
”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
非常急!!!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及诗词 只有找到几首词: 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

【苏轼被贬各地时所写的诗词?】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 。
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 。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