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带|衿字的诗句,越多越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如是而博一衿矣,则其荣可以夸乡里 。
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我常倦投迹,君亦知此衿
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异姓,缧绁相望
慈爱之旨,形於翰墨;哀慇之情,发於衿抱
投分怀衿契,忘年比漆胶
寻带(衿)字的诗句,越多越好译文: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 。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
明月升起 ,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
详解:《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 。
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
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 。
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 。
“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
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 。
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 。
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
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 。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
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 。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 。
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
‘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 。
”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 。
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 。
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 。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