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九十二首回乡偶书的下一首( 二 )


古诗九十二首回乡偶书的下一首

六年级下语文古诗词背诵单元试卷答案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烟波横, 水好像是眼波横流, 山是眉峰聚 。
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眉眼盈盈处 。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
才始送春归, 方才送春天归去了, 又送君归去 。
又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
若到江南赶上春, 要是到江南(江苏浙江)赶上春天 千万和春住 。
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答案 第五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C组)第一部分基础题(40分,每题1分)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一)1.D 2.A 3.B 4.D(二)5.A 6.D 7.A 8.C 9.B 10.C(三)11.B 12.C 13.B 14.B 15.C 16.A 17.B 18.D 19.C 20.C二、填空题(20分,每题1分)(一)21.曹操;《短歌行》 22.王勃;《滕王阁序》 23.李白;《送友人》 24.白居易;《琵琶行》 25.元稹; 《离思》 26.王实甫;《西厢记》(二)27.举类迩而见义远 2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9.明月何时照我还 30.千古风流人物三国 周郎赤壁 3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2.《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33.司马相如、司马迁 34.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5.《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6.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 37.庚、辛;未、申、西 38.孟、仲、季 39.朔、望、晦 40.生员;举人;贡士;进士第二部分(60分)一、(8分,每题4分)41. “唤起”,既是前三句不同声响造成的后果,同时又是时间演变的必然进程:离别的时刻来到了 。
所以,就全篇来看,似以后一种解释为佳 。
如解释为行者把女方“唤起”,则自然要冲淡这首词所表出的那种离情的深刻性 。
42.这两句写行者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突出旅途的寂寞 。
人,也越走越远了 。
二、(2分,每题0.5分)43.(1)使人退避;(2)部下;(3)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岂,难道;(4)儿女亲家44.(1 )我要不是你们帮助不可能到这种地步;(2)请求放弃掌管的兵权45.略三、(6分,每题2分)46.(1)同“义”,道理、意思;(2)辛劳 (3)责备 (4)“以”作连词,相当于“而”47.(1)古时有讨除煌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不肯听命、效劳而已 。
(2)说是修德可以免除煌虫灾害, 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3)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典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 。
48.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惶不克而害愈甚 。
(2分)49.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煌灾 。
(2分)四、5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写一段赏析文章,不少于200字 。
( 15分)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腊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刘诗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
雍诗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精细图景,新巧而又清丽,表现洞庭君山的秀美,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五、51.阅读下文,写一篇赏析文字,不少于300字 。
(15分)《钻姆潭记》是《永州八记》第二篇 。
钻姆潭,形状象熨斗的潭 。
开端“钻姆潭,在西山西”,只用七字既点了题, 又交代了潭的位置,而且与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连接了起来 。
作者写潭,先写潭的形成过程,重点在水与石的两次搏击 。
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使水获得了生命力,显得有声有色 。
水之来,不是流而是奔,写水之搏击,不用蚀而用啮,生动地表现了水对准山石,毫不放松的冲击 。
写水之去,不用流淌,而用徐行,仿佛可见那安详舒缓的漾漾漫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