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上班

爸爸不上班
文章图片

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在中国,拥有35万至350万元人民币财富的成年人达1.09亿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 。在这个收入区间里,中国的人数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多 。
这一群体对教育分工持有全新的态度,甚至不再拘泥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 。2016年,艾瑞咨询调查了1015位家庭年收入在30万至50万元人民币的家长 。他们之中,父母共同负责教育、母亲负责教育、父亲负责教育的比例分别是27.3%、42.7%、30%,几乎呈三足鼎立之势 。
上海松江,女作家毛利和她的丈夫陈华椋达成了“爸爸回家”协议 。那是2018年的一个周末,夫妻俩相对坐着,一人一台电脑工作,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毛利刚刚把一本书的版权卖掉,收入100万元,“有底气过一点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提议,不如丈夫辞掉工作,回家全职带小孩 。
陈华椋不假思索地说“好” 。他以为那是一个玩笑 。毕竟,“哪对夫妻平时不开开辞职的玩笑” 。毛利又问了一遍 。陈华椋从屏幕前抬起头 。他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长期与妻子分隔两地,每月只有几天能回到上海的家中 。儿子艾文在手机那头长大,还有一年就要升入小学 。父子俩几乎天天都要视频通话 。其实哪有那么多话可聊,小男孩低头玩着玩具,间或蹦两句见闻,陈华椋就看着他玩儿 。
陈华椋一直觉得自己有损失 。岳母和妻子合力带娃,他只知辛苦,却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辛苦 。“那些辛苦本该也是属于我的 。”他说,“虽然是辛苦,但没有经历,人生也不完整 。”
他想了一会儿,最多一分钟,然后又说了一遍:“好啊 。”第二天,他坐高铁回到公司,递交了辞职申请 。
毛利依据陈华椋上一份工作的薪资水平,给他开出每月两万元的全职爸爸“工资”,有需求可以申请追加预算 。她觉得这很划算,100万元至少可以发上3年 。这些钱将保障家庭的日常开销、儿子的玩具和练习本,以及丈夫的劳动付出 。
当陈华椋忙前忙后时,她心安理得地窝在一个角落写稿不去帮忙 。她如今处在传统故事里丈夫的位置,但她不想像他们一样,所以“工资”得发多一点儿 。她曾在自己的文章里多次讽刺过他们:宣称养着全家,其实妻子劳动折算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他们的供给——“算盘也打得太精了一点儿” 。
她觉得,有些人可能天生不适合育儿,比如自己,不如让适合的人去做合适的事 。一个家里,“有人出钱,有人出力,没有输赢” 。
陈华椋职务里最重大的一项任务,是筹备艾文进入小学 。夫妻俩希望艾文能进入国际学校 。踏入校门的流程和应届生找工作差不多:准备简历,资料初筛,笔试,面试,不仅面试学生,还要考家长 。陈华椋也像所有求职期的大学生一样,关注了20多个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以便随时获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