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代表小品集是什么?( 六 )


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
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
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
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
急寻冬天的古诗最好要有注释和赏析 。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 。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 。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