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己不理解别人的诗句( 四 )


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 。
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
二、1)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2)译文: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
三、1)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2)译文: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
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
3)赏析: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 。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 。
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 。
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 。
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
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
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苏轼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
《减字浣溪沙》 ----况周颐. 天不老,情难绝 。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
——张先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玉楼春》 ----晏殊---- 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李商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
----唐寅----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
----李白----
关于古诗词解释一、《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注释]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
2、感时花溅泪: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
3、浑:简直 。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
”此论颇为妥帖 。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
【原文点击】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意境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