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小诗歌( 二 )


可医治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
五水共治,是什么意思? 1、一是按照“规划先行、摸清家底、明确重点、近期优先、有序推进”的思路,完善城镇内涝防治、污水、供水、节水各项规划,重点完善城市排(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
2013年年底全面启动11个设区市和若干重点城市防洪排涝综合规划编制,2014年3月完成审查,6月底前完成成果审批和备案工作 。
2、二是重点解决城市防涝、城乡供水一体化、二次供水管理等问题,完善水价、电价等联动机制,合理确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和方法 。
3、三是落实项目责任和时间节点要求,健全各级建设、规划、水利、国土、民政等部门的分工协作、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将治水工程项目纳入审批程序“绿色通道”,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建设管理效率 。
4、四是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以地方财政为主、省级财政为辅,明确各地每年将3% 5%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治涝,除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安排一部分外,省级财政设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地方加大治水工作力度 。
5、五是将治水各工程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纳入省政府对各地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并对治涝和治污实行一票否决 。
加强对城市防涝、治污、供水等设施运行管理状况的检查督察 。
6、六是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为城市治水工作建言献策 。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宣传防治内涝、整治污水、节约用水等相关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自助自救能力 。
扩展资料: 从经济的角度看,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 。
治水的投资,就是有效的投资;治水的过程,就是转型的过程 。
在最近几年民间投资的意愿下降、优质外资难引、政府投资受限的情况下,好的投资项目对保持有效投资增长至关重要 。
治水能够为人民提供一大批优质项目,特别是水利工程项目,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
从文化的深度看,治水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 。
水,不仅是资源要素,也是文化元素,是文明之源、文化之源 。
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 。
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 。
水文化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和智慧能力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水共治...
关于五水共治四字成语 大禹治水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 。
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
成语故事: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
尧对鲧不大信任 。
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
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 。
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 。
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 。
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 。
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