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的风格是什么( 三 )


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
”明确道出了苏轼词的艺术创造性及在词史上的伟大意义 。
词产生于花间樽前,兴起于歌筵舞席,是娱宾遣兴的工具 。
晚唐温庭筠和花间词人一开始就奠定了词抒艳情的基调 。
虽然五代冯延己、李煜及北宋晏殊、欧阳修对花间词作了小小的反拨,但是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打破了有史以来“诗庄词媚”的旧框架,突破了狭隘的应歌之作,使词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成为士大夫们抒发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 。
苏轼以其挥洒自如、自由奔放的创作个性,摆脱传统词的束缚,大胆革新词体,词史上称之为“以诗为词”(1) 。
苏轼的“以诗为词”使词在题材内容上冲破“艳科”藩篱,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2) 。
在手法风格上,和诗一样直抒胸臆,随物赋形,将高远清雄的意境和刚健奔放的风格相结合;在形体声律上,不以应歌合乐为目的,而是突破倚声协律的常规,满心而发,恣意抒写 。
本文着重谈苏轼词在题材、风格、声律三方面的成就和创新 。
一 苏轼以前,词的范围很小,限制很多,自然无法表露词人的真情实感 。
至苏轼,为词注入了自我形象,凡可以入诗的都可以入词,且“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3),表达了自由的思想和真实的情感 。
他的词多为感事之作,“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放笔快意,挥洒自如,使词的题材范围不再拘泥于晚唐以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绮靡的格套,而是“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一不鼓舞于笔端 。
”(叶燮《原诗》卷一) 苏轼词内容丰富,题材开阔,姿态万千 。
其中有抒写政治抱负的词,如《阳关曲》(受降城下),有缅怀英雄战功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抒发人生感慨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吟唱深厚友情的词,如《满庭芳》(三十三年),有寄寓政治失意的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有表现名花芳独幽的词,如《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有清新淡远的农村词,如《浣溪沙》五首,有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飞花),有写景词《行香子》(一叶轻舟),另外还有许多谈禅说理、酬赠留别、伤春感时的词作 。
比起前人词,苏轼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
苏轼从小即有远大的志向,因此在引入新的题材,描写新的主题时突出表现了抒发爱国激情,向往英雄事业,反映人民疾苦的主题 。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这些都为南宋辛弃疾、张孝祥等人的爱国词奠定了基础 。
同时,苏轼也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进词中并真实反映农业生产、同情农民疾苦的词人 。
这与他多次遭贬谪,久作地方官是密不可分的 。
在外任职期间,苏轼深入农村生活,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写出的农村词清新淳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洋溢着真挚的思想感情 。
由于仕途坎坷,苏词中借物言志,吊古怀今,表露复杂的心情,带有政治色彩的词作也是随处可见,如《卜算子》中以孤鸿自喻,表达了不愿与世沉浮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暴露了北宋王朝的腐败 。
这些都是苏轼词在题材上的开拓创新 。
虽然苏东坡大胆革新词风,但由于生活的时代及前人词风都对他或多或少有影响,再加上苏轼也是很客观的,他对前人词采取了批判继承的观点 。
他认为:“虽可喜,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
”他虽然反对艳科媚词充斥文坛,他却能以达观的态度看到这些“可鄙”之作中的“可言之处” 。
如他虽然不满柳词中的淫靡之作,对秦观学柳七变作词而语含讥讽之意,但对柳词中意象高远的特色有独到的赏识 。
苏轼的《水龙吟·咏杨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
由此可见,苏东坡改革词风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婉约艳科词,而是不愿让取悦于人的虚情假意淹没了词人的朴质情感,苏轼追求的是脱口而出,自然天成,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使“所见者真,所知者深”(4) 。
这样,苏轼词在其词作的题材内容上就无所局限,情之所至,笔至所到,从根本上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旧传统,大大地开拓了词的题材,并提高刷新了词的意境 。
二 “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如是说,足见苏轼的词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受,可以说苏轼是以豪放词派的开山祖师著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