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918的诗歌( 二 )


他的诗是艺术生命形态的生成和创造 。
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 , 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 , 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 。
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 , 这正说明了它的自自然然的艺术特色 , 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 , 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可感的技巧 。
所谓散文美 , 我以为还说明诗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 , 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 , 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 。
这也正是大诗的气象 。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 , 只能说有几个起伏 。
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 , 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 , 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 , 使你不但置身其中 , 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 。
随后 , 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 。
首先是风的出现 , 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 , 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 。
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 , 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 , 经历过流浪和监禁 , 失去了青春 。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 。
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 , 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 。
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 , 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 , 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 。
……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
”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 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 , 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 , 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 , 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扩展资料 在抗日战争的诗歌创作中 , 艾青无疑是创作力最旺盛、成就最大的诗人 。
这八年 , 他走向自己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 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 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手推车》《他死在第二次》《我爱这土地》等 。
作家王蒙回忆 , 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 , 在爱荷华大学举办的“国际笔会”上 , 隔绝多年的海峡两岸作家第一次聚首 。
因长期分离 , 大家不知话应该从何说起 。
这时 , 有人提议朗诵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当热血沸腾、情绪激昂而悲伤的作品朗诵完毕 , 大家的心理隔绝一下子消逝了 。
今天看来 , 这首写于七十八年前的诗作 , 仍然可以说是凝聚民族共同记忆 , 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历史共鸣的最佳诗篇 。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并不是一首构思已久、反复酝酿的作品 。
它1937年12月诞生于日军围城 , 即将举行大会战的武汉 , 带有仓促写就的痕迹 。
可在封锁着中国的寒冷中挣扎而出的长诗 , 却带着超乎人们想象的艺术生命力 , 成为不朽之作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人民网-山河奔涌怒吼的诗行(铭记·抗战中的诗歌)
求一个纪念918的论文和诗歌,急需··· 多少辛酸、多少苦难多少愤恨、多少挣扎怎么会?轻易忘掉!亡国无家 , 怎能轻易忘掉!流血屠杀怎能轻易抹去罪恶的‘七三一''凄惨的‘南京大屠杀''多少反抗者的鲜血多少无辜的生命历史始终是面镜子它时刻照着未来 谁轻易的忘记过去谁就将重蹈不幸日本没有深刻地觉醒许多人不了解历史事实能够掩盖住吗?首相们竟相神社的参拜右翼梦想军国的复兴牢记过去才能避免悲剧珍惜和平就需要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宣泄仇恨宽广的胸怀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善良不是懦弱和愚昧忍让不能丢弃尊严和理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清醒的民族在远去了硝烟后还应记着历史与责任'九一八''篆刻在民族史上一座屈辱的纪念碑每年的这一天都应在心中拉响警报声
历史初2关于九一八事变的问答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 , 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