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首好的20 字古诗。( 二 )


洮砚的开采,一说始于唐或更早一些时候 。
诗人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引唐柳公权的《论砚》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
”说明唐代已有洮砚 。
宋代米芾的《砚史》则指出,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派王韶驻军临洮开熙河,洮砚则成为地方特产的贡品,进入开采的鼎盛期 。
由于洮砚佳石蕴藏于深水中,采之不易,产之也少 。
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闻洮砚其名,未见其物 。
到明代,洮砚已极难开采,据说,得巴掌大一方也属难能可贵 。
而到了清代,洮砚几近绝迹,有嗜砚者竟以黄金求购 。
宋代皇室宗亲大鉴赏家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也 。
宋代誉洮砚:“临洮绿石有黄瞟似花玉珍以年逢比之旧端郊寒疲聊备一品图左史右” 。
大文豪苏轼《洮砚铭》 “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至中国,弃于剑参笔墨,岁丙寅,斗南北,归子者,黄鲁直” 。
宋代着名诗人张之潜赋诗铭“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 。
誉洮砚,又“洮河石贵又照壁,刻画无盐项国” 。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诗中曰“县官岁费方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 。
明代鉴赏家高濂《洮河绿石砚》释文曰: “此洮河绿石砚也,光细如玉,色好新绿,碧沉而深,真砚中宝也” 。
清末教育家题洮砚铭曰:“顽石点头,如来顿首,三千毛锥,脱颖而出” 。
如是我佛合掌说: “亿万斯年,不朽不朽!” 编辑本段石料特性 砚台的价值在于使用、观赏 。
使用者,要用来磨墨、贮墨,要求下墨快,发墨细,不耗墨、不损笔;观赏者,就石砚而论,除要求后天雕刻制作精巧外,首先要求石质的先天条件:要色泽雅丽、鲜艳,纹络奇幻,妙自天成 。
以上特性,具一者易,兼得者难 。
所以,大凡石砚所用之石,要求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石质结构细润坚密,发墨既快又细; 2.石质水份充足,滋润温柔,既不耗墨,又不损笔; 3.石质硬度适中,既可经久耐磨而又便于雕琢; 4.色泽古朴典雅、溢光流彩,纹理成趣 。
综观几大类岩石,其特性用来作石砚,具备以上条件者狻少 。
如玉类石料,色泽虽美、结构也很紧密、雕刻起来虽然吃力,但还能奏刀 。
但坚不发墨,光滑顽硬;花岗岩、大理岩类的色泽也美观典雅、纹理奇幻无穷,但石理结构的粒径太粗、硬度太高 。
表面粗糙则下墨无光,墨汁呈粗粒粉砂状,表面光滑则又拒不发墨;石灰岩、砂岩等岩石的结构更粗糙,颗粒组合毫无规则,粒径大小不一,劈理又极不发育,粒径不匀、结构粗糙则表面无法研墨,劈理不发育、硬度较高则不能出坯雕刻制砚 。
所以,岩石中同时具有以上四种特性的石料非常稀少,这些特性各自的优劣程度也有所不同 。
只有水成岩中的细泥型板页岩类的岩石,才或多或少具有以上特性 。
各类作砚的石料,也几乎都是用这类岩石来充当的 。
编辑本段洮砚石料特征 其一,结构细密 。
洮砚石料具有所有沉积岩中粘土岩类的基本结构,颗粒极细,粒径在0.01毫米以下,密度 3.04克/厘米'左右,结构以紧密见长 。
且石料中兼含多种金属离子 。
所以,不仅发墨快,而且墨汁细而有光泽 。
具有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优点 。
一般来说,这二者相克相违:石滑者不宜发墨,发墨快细者易损笔毫,最难兼得 。
而洮砚石料却恰恰两美 全:石理极细而不滑墨,发墨极快而不伤笔毫 。
其二,滋润滑腻 。
洮砚石料矿带濒临洮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体中水份充足,石料抛光后手感滑腻,呵之即出水珠 。
由于它的石质结构...
求几首好的20 字古诗。

七律一一长征包括了那几场大战役 《七律·长征》所提及的主要战役,包括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的两场战斗 。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长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