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江郎才尽的故事是真的吗( 二 )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江郎才尽的故事是真的吗



如果说江淹的《恨赋》、《别赋》是千古绝唱 , 那么他的托梦还笔便是旷世奇谋 。他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 , 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讥笑 , 也不愿因文而引火烧身 。他曾对弟子们说:“人生行乐耳 , 须富贵何时 。吾功名即立 , 正欲归草莱耳 。”(《梁书》) , 这也许就是他借梦罢笔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 , 江郎何曾才尽?罢笔后的江淹仍然智慧聪明着呢!
齐东昏侯永元年 , 崔慧景因拥兵自重而造反 。叛军围困了京城 , 士族官僚纷纷投身叛军门下 , 只有江淹称病不出 。崔慧景失败后 , 众人对江淹的明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萧衍又率兵起事 , 士族们有了前车之鉴 , 人人安之如素 , 而江淹却脱掉原来官服 , 投奔萧衍去了 。萧衍获胜称帝 , 是为梁高祖武皇帝 。江郎获得梁武帝重用 , 官至尚书左丞 , 权倾朝野 。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 , 江郎显现了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聪明才智 , 这显然不是“江郎才尽”了 。
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一定要有针砭时弊的愤青态度 , 在当下的制度中求生存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有舍有得 , 也无需评判谁对谁错 , 单纯来看江淹梦中还笔的这一谋算 , 也是明哲保身的一种 。江郎才尽也罢 , 当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江郎才尽的主人公的江淹并不在乎历史的调侃 。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 , 值豫州献栗径寸半 。帝奇之 , 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 。少帝三事 。出 , 谓人曰:‘此公护前 , 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 , 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 , 以免招致祸端 。我们说他识时务也好 , 说他工于奉承也罢 , 然而文人皇帝对文士的钳制与文才的扼杀却是不争的事实 。
更有甚者 , 善为诗赋的江淹“遭梁武 , 年华望暮 , 不敢以文陵主 , 意同明远 , 而蒙讥才尽 , 世人无表而出之者 , 沈休文(沈约字休文)窃笑后人矣” 。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 , 怕遭妒忌 , 故而推说“才尽” , 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 , 晚节才思微退 , 时人皆谓之才尽”(《梁书.江淹传》)的盖棺之论 。“江郎才尽”一语自此成为嘲弄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 , 江淹也受到历代文人的讥讪 。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 , 晓得江淹不是“才尽” , 而是“要命” 。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 , 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 。他自幼勤奋好学 , 六岁能诗 , 十八岁己熟背“五经” , 所作《恨赋》、《别赋》 , 更显其才华横溢 , 被誉为千古奇文 。
据《梁书》记载 , 南朝宋顺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 , 二十岁的江淹因聪慧超群 , 成为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 , 并随建平王在衮州任文书之职 。后因受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 , 被捕入狱 。在狱中 , 江郎用生花妙笔把自己的哀叹诉诸笔端 。不知是建平王爱惜人才 , 还是江郎的文章感人之至 。总之 , 刘景素览文后 , 旋即放人 。不久 , 江淹在衮州考中秀才 , 因为策论文章得到上司欣赏 , 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 。此后 , 江淹官运亨通 , 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 , 直至封侯而终 。从江淹的发迹历程可以看出 , 是他的锦绣文章帮助了他 。
中国的文人墨客 , 自古以才情留名 , 而让江淹名垂千古的却是因“江郎才尽” 。但从江郎的经历可以看出 , 他不是真的才尽 , 而是恰恰相反 。自幼丧父 , 家境贫寒 , 曾采薪养母的江淹 , 最知道贫穷卑贱的滋味 。他任御史中丞后 , 总结了自己以前的经验教训 , 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写写画画的毛病 , 并搞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 , 以期从此罢笔 。即使不得己而写 , 也只是写写“皇齐启运从瑶玑”之类的应景华丽篇章 。为的是 , 博君王之欢心 , 能苟全于乱世 。他把所有令人惊叹的文采都转化成了于乱世求生存的智慧 , 虽然这是一种苟且的当奴才的智慧 。写到此 , 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被称为文豪的郭沫若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