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不可忽视的几个重点( 六 )


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以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 。
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作铺垫(比如《七步诗》) 。
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释,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大意(比如:《示儿》) 。
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开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终身习惯之一 。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 调、补”成为习惯 。
试着新课改下古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值得推广 。
然而就乡村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讲求实效的还是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
1、释——查注释、解注释、看注释 。
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 。
在教学中,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尝试自己直译诗句,通晓诗句的意思 。
2、换——古今词对换 。
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的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 。
如在教学十一册《泊船瓜洲》这首词 。
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时,让学生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隔开” 。
于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隔开”,也可解释为“间隔”,两个意思都能表现出京口和瓜洲的距离 。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比如在《绝句》一诗中,理解“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应调换为“门泊万里东吴船”,翻译为“门前停泊着行了万里的东吴来的船只 。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 。
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如果设有补白的话,学生可能对京口、瓜洲、钟山这三个地名,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不会明白其含义及作者心里的想法 。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
如何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 。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
我们高段语文平时的教学主要是阅读教学,对于写作,一般是每一两个单元专设两节习作课,练习写作 。
如果只靠这两节孤立的习作课来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写作水平,那是远远不够的 。
我们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训练 。
我们教材中精心挑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不但是值得学生品读的好文,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些范文,将写作教学渗透进来,做到读写结合 。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
一、 利用课题,教学生审题、拟题方法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新授课上,我板书好课题后,会先让学生分析课题,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推测作者会写些什么,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想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 。
这个做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生审题的方法,让学生能读懂题目,能抓住题眼 。
习作中的命题作文就能用上这种方法审题 。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能使文章增辉添彩 。
对于教材中很有特色的课题,我会在学完课文后,回到课题,让学生分析课题,想想作者为什么以它为题,这个题目好在哪儿 。
如《荷塘旧事》《夜莺之歌》《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有的题目点明中心,有的题目指明线索,有的题目设置悬念 。
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拟题方法,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时,学生们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拟出不少新颖独特的题目,如《未说出的道歉》《如果时间能倒流》《捉鱼记》《与钉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等,比《往事》《难忘的一件事》这类俗套的题目更吸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