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调查报告( 四 )


3、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多元结构的矛盾日趋突出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日益影响到家庭结构的稳定 。或因父母迫于常年在外,或因父母赌博、吸毒或离异等原因引起破裂,以致家庭教育不到位,造成未成年人辍学、出走、犯罪 。一是父母离异,因感情纠葛,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致使孩子个性偏执,出现心理障碍 。某校初三学生袁林,原先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父母离异后,情绪低落,神情呆滞,成绩急剧下降到三十名 。二是父母忙于生计,只顾挣钱,对孩子要钱就给,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学习成绩和穿衣吃饭,忽视品德教育 。三是父母自身素质低,无力管教孩子,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有的家长道德品质差,言行不端,常在家赌博,对子女影响极坏 。四是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考试分数高就行,其它方面不闻不问,甚至一味迁就,形成重智轻德的教育,孩子“有恃无恐”,容易走向个人极端;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自身能力和心理特点,只要知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有违纪行为就口出粗言,讥讽、挖苦,甚至施以棍棒来教育,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 。据调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属于以上几种家庭情况的占83.5%,其中属于离异(或单亲)的占10% 。
4、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学校往往把“智育”作为硬指标,把“德育”当作软任务来抓 。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要求,也是更偏重于学科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对孩子人格品行的要求 。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一个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寻求独立自主,而辨别力又不强的时期,以往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合当代未成年人成长的需要 。一些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 。往往出现“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法制教育”的现象,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 。对一些学习成绩差、表现又不好甚至有劣迹的后进生,教师不是用爱心去关怀,用耐心去帮助教育他们,而是“恨铁不成钢”,对他们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以种种借口把他们赶出校门,这样流失的学生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次调查,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有67人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83.8%;成绩差,表现又差的后进生43人,占53.8% 。据他们反映,在学校时,大多数后进生受到歧视,被人瞧不起,因此,破罐破摔,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
5、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深受其害 。一是暴力、色情文化垃圾和不健康的网络、传媒的影响是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种暴力、色情书刊、广告、音像制品屡禁不止 。网吧、游戏厅业主为了自身的利益,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大量接纳未成年人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 71.1%的人看过黄色录像;86.3%的人爱上网,上网主要是打“传奇”游戏和聊天,其中23%的人有网恋 。网瘾就像毒瘾一样毒害着未成年人,上网让他们荒废学业,上网让他们走向犯罪,上网让他们不顾一切 。某校白天刚对同学们进行网吧危害的教育和法制教育,并规定学生一律不准上网,违者将课以重罚 。当晚11点多钟就有两名学生翻越围墙去上网,后来知道是与网友约好时间谈情说爱的 。宁可违校规,也不能违网约,这是何等的网恋沉迷 。某中学教师反映,周某作业不做,在泡网吧,他母亲去网吧叫他,他竟敢置之不理,母亲只有打“110”报警,才把他吓出来 。该校还有一学生张某因上网而弄得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债台高筑,学校劝其休学,在家调养身体 。要上网就要有钱,靠父母给的零花钱和从牙缝里省钱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网欲,他们想到了骗、偷和抢 。据调查,因无钱上网而犯罪的占同案的37% 。听听家长们的呼吁:请关闭网吧,救救我们的孩子吧!虽然言辞有些偏颇,但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确实令人担忧 。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领导干部中的某些腐败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未成年人 。他们从小好逸恶劳,滋生盲目追逐、享乐攀比的习气 。没钱花,就去偷、去抢 。他们甚至认为偷盗和当官的贪污受贿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不劳而获 。弄钱不能靠勤劳、吃苦,要靠手段,劳动观念极其淡薄 。从而导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放纵自己的不良行为 。某校初一学生刘某从家里偷了700元钱,带三个伙伴离家出走,到无锡后,每人买一套新衣服,住进了宾馆,想潇洒走一回,钱花完后,就想出了“好主意”:打110 。当警察询问时,他们只告诉一点,自己是某中学的学生,其它的一问三不知,就连家长姓名,联系电话都假装说忘记了,警察拿他们没办法,只好通知学校来领人 。在调查时,有许多同学反映,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经常缺乏诚信,不能兑现诺言,“我们不诚实,是跟大人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