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如何写?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 。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 。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 。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 。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 。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 。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 。《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 。“故君子之教,喻也” 。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 。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 。《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 。”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 。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