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掌握古诗里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
一、写景为实 抒情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二、物象为实 想像为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 。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的情况: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闲云野鹤,优者游者 。这种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诗歌里出现的物象为实,在物象启示下所产生的想像为 。
三、正面为实 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正面描绘景物的特征即可,但当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 。这种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 。在这里,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 。
《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 。
再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悠扬钟声,这是实写 。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的哀愁 。
四、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
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常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具体景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感情 。这是虚实结合的又一种情况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 。词人用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 。”词人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